纶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更具代表性的头饰,为幅巾(古代包头巾帛)的一种,以青色丝带编织而成,通常带有简约的梁柱结构(如通天冠式、南瓜帽式等)。因诸葛亮常戴此巾指挥军事,且其形象与“儒将”气质高度契合,故又称“诸葛巾”。《三国演义》中“头戴纶巾,身披鹤氅,飘飘然有神仙之概”的描写,使其成为诸葛亮智慧与风度的经典符号。
纶巾的历史渊源与材质演变
纶巾的起源可追溯至东汉末年,当时士大夫阶层流行以葛巾(葛布 *** )、纶巾(丝织品 *** )作为日常头饰。葛巾较为朴素,多为平民或隐士所用;纶巾则因材质更高级(青色丝带),逐渐成为文人雅士、儒将的标配。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,虽属士大夫阶层,但更倾向于选择兼具实用性与文化象征的纶巾,既符合其“淡泊明志”的性格,也契合魏晋名士“风流儒雅”的审美。
纶巾的文化象征意义
纶巾不仅是诸葛亮的个人服饰选择,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其一,儒将风范:纶巾与羽扇、鹤氅的组合,打破了传统武将“赳赳武夫”的形象,成为“智将”“儒将”的标志,体现了诸葛亮“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”的谋略气质。其二,神仙意象:《三国演义》中将纶巾与“飘飘然有神仙之概”关联,强化了诸葛亮的“神机妙算”形象,后世民间更将其视为“智慧”的象征(如“三个臭皮匠,顶个诸葛亮”的谚语)。其三,历史传承:纶巾作为传统服饰,虽历经千年演变,但仍通过戏曲、绘画等形式保留下来,成为中国文化中“诸葛亮符号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后世对纶巾的艺术加工
随着时间的推移,纶巾的形象在艺术作品中逐渐固化。元代杂剧《诸葛亮博望烧屯》中,诸葛亮开始佩戴“诸葛巾”(即纶巾),并将其与“神仙”身份结合;《三国演义》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形象,使纶巾成为诸葛亮的“标志性装扮”。现代影视剧中,诸葛亮的纶巾多被设计为简洁的丝质头巾,虽有艺术夸张,但仍保留了传统纶巾的核心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