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战略规划:隆中决策与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
诸葛亮未出茅庐时提出《隆中对》,分析天下大势,建议刘备“跨有荆、益”(占据荆州、益州)、“外结孙权”(联合东吴)、“内修政理”(改革内部),待“天下有变”时从荆州、益州两路北伐中原,这一战略成为蜀汉政权的核心指导思想。刘备依此策略,先后夺取荆州南部四郡、益州及汉中,建立蜀汉政权,与曹魏、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。
二、治国理政:蜀汉政权的稳定与繁荣
刘备死后,诸葛亮以丞相身份主持蜀汉朝政,推行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:
法治建设:制定《蜀科》,强调“赏罚严明”,做到“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,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”,使蜀汉“吏不容奸,人怀自励,道不拾遗”。
经济发展:兴修水利(如都江堰),设置堰官管理;开发盐铁资源,实行盐铁专卖;鼓励农耕,兴修陂塘,提高粮食产量;设立“锦官”,集中织锦行业,使蜀锦成为蜀汉重要财政收入来源,远销魏、吴。
民族关系:南征平定南中地区(今云南、贵州一带)孟获等叛乱,采取“攻心为上”策略,七擒七纵孟获,使其心悦诚服,稳定了蜀汉南方疆土,促进了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融合。
三、军事谋略:北伐中原与战略对抗
刘备死后,诸葛亮为实现“兴复汉室”目标,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(史称“五出祁山”)。尽管蜀汉国力弱于曹魏(“处孤绝之地,战士不满五万”),但他采取“以攻为守”策略,主动出击抑制曹魏扩张。北伐中虽因种种原因(如街亭失守)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,但展现了卓越的军事谋略,如“空城计”(吓退司马懿大军)、“减兵增灶”(迷惑敌军)等,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。
四、科技与文化:发明创造与文学贡献
发明贡献:发明“木牛流马”(山地运输工具,解决了蜀道运粮难题)、改造连(称为“诸葛连”,可一次发射十支箭),提高了蜀军的作战能力;还推演兵法,作“八阵图”(军事阵法,增强军队防御与进攻能力)。
文学成就:散文代表作《出师表》(向后主刘禅陈述北伐决心与治国建议,字里行间洋溢“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”的忠诚)、《诫子书》(教育子女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),语言质朴、情感真挚,成为后世修身、治国的经典文献。
五、个人品格:“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”的精神象征
诸葛亮一生“夙兴夜寐”,事必躬亲,甚至在病重时仍坚持处理政务。他位高权重却自奉甚简,生前向后主申报财产:“成都有桑800株,薄田15顷,子弟衣食自有余饶;至于臣在外任,无别调度,随身衣食悉仰于官,不别治生,以长尺寸”。去世后,家中“内无余帛,外无盈财”,实现了“不使内有余帛,外有盈财”的承诺。其“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”的精神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典范,被后世广泛赞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