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名:诸葛亮
字号:字孔明,号卧龙(亦作“伏龙”)
生卒年:181年—234年10月8日
籍贯:徐州琅琊阳都(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)
核心身份
三国时期蜀汉丞相,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发明家,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忠臣”与“智者”的典型代表。
标志性事件
1. 三顾茅庐:建安十二年(207年),刘备三次拜访隆中草庐,诸葛亮提出《隆中对》——“联吴抗曹、跨有荆益、伺机北伐”的战略规划,成为蜀汉立国的核心纲领。
2. 赤壁斗智:建安十三年(208年),诸葛亮出使东吴,以“强之末 *** 鲁缟”分析曹军劣势,说服孙权联刘抗曹,助力赤壁之战大败曹军,奠定三国鼎立基础。
3. 白帝托孤:章武三年(223年),刘备病逝白帝城,临终托孤诸葛亮,称“君可自取”(若刘禅不堪大任,可取代)。诸葛亮以“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”回应,此后11年总揽蜀汉军政。
4. 五次北伐:建兴六年(228年)至建兴十二年(234年),诸葛亮为兴复汉室,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。虽因粮尽、实力悬殊等原因未能成功,但以弱抗强,斩杀张郃、击退司马懿,展现了卓越的军事谋略。
主要成就
政治:推行严刑峻法整肃吏治(如“挥泪斩马谡”),制定《蜀科》规范法治;重视农业生产,兴修水利(如都江堰维护),推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;实行“攻心为上”策略,平定南中叛乱(七擒孟获),稳定后方。
军事:发明诸葛连(可一次发射10支箭)、木牛流马(山地运输工具),提升了蜀军战斗力;推演兵法作“八阵图”,被后世誉为“军事奇才”。
文学:散文代表作《出师表》(前、后),以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表达忠诚;《诫子书》(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)成为千古家训经典,传递修身治学之道。
发明:除上述军事工具外,还改良农具、 *** 孔明灯(信号传递工具),展现了多领域创新能力。
历史评价
陈寿(《三国志》作者):“识治之良才,管、萧之亚匹矣”(治理国家的才能,可与管仲、萧何媲美);同时指出“连年动众,未能成功,盖应变将略,非其所长欤”(多次北伐未成功,因应变军事谋略并非其所长)。
钱穆(国学大师):“有一诸葛,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,一如两汉”(诸葛亮的智慧与贡献,足以让三国时期与两汉一样闪耀)。
后世尊称与纪念
谥号:忠武侯(蜀汉后主刘禅追谥);东晋桓温追封“武兴王”,唐代追封“武灵王”,元代追封“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”。
尊称:因“鞠躬尽瘁”的精神,后世常以“武侯”“诸葛武侯”尊称;因“智绝”形象,成为《三国演义》核心人物之一。
纪念地:四川成都武侯祠(全国最早的诸葛亮专祠)、陕西勉县武侯墓(诸葛亮逝世地)、南阳卧龙岗(隐居地)等,均为后世缅怀其功绩的重要场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