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高是广西重阳节的核心习俗之一,源于古人避灾祈福的传统。南宁及周边地区,青秀山、大明山是热门登高去处——青秀山的龙象塔保留明代建筑风格,登顶可俯瞰南宁全景;大明山的飞鹰峰为第二高峰,适合览峡谷、观云海。人们登高时还会观赏红叶野花、饮酒吃肉,享受秋日乐趣。
2. 添粮补寿(壮族特色)
壮族的“添粮补寿”是重阳敬老的重要习俗,主要流行于马山县、兴宁区等农村。家中老人年满六十花甲,子孙会为其立一个寿粮缸(置于床头,装十多斤上等好米)。平时寿米仅供老人身体不适时煮食,忌吃完,寓意“留寿”。每年重阳,子孙需为老人补满粮缸,老人会将旧寿米与糯米混合做粽粑、糍粑,与子孙共享,象征“同福同寿”,部分也会作为回礼送给出嫁女儿、孙女。
3. 吃五色糯米饭
五色糯米饭(又称“花米饭”)是壮族、布依族的传统美食,以黑、红、黄、紫、白五种颜色为特色,用天然植物汁液染色而成。重阳节时,家家户户会 *** 五色糯米饭,用于赶歌圩、祭祖或自家食用,清香可口,寓意吉祥。
4. 扫墓祭祖(部分地区称“报冬”)
广西部分地区将重阳扫墓称为“报冬”,是每年第二个主要扫墓日(之一个为清明)。主要流行于郁江、邕江流域(如南宁邕宁、玉林、容县、钦州、北流等),部分地区仅扫未及周年的新坟,或开墓捡骨装坛(如来宾)。扫墓时,人们铲山除草、摆放供品、焚烧纸钱,表达对先人的缅怀。
5. 驱邪祈福
建国前,广西乡村流行重阳驱邪习俗。邕宁、横县等地举行“秋傩”(道公挨门逐户鸣角念咒、施法散符,称“收浪荡”,意为驱鬼逐邪);贵港祭石牛神,凭祥、宁明祭山神,富川、上林、忻城、大新等地祭社王、土地、衙帝等庙神;贺县、钟山等地有“送火殃”仪式(送走“火殃”以避免秋冬火灾)。
6. 宗族聚会与文艺活动
邕宁区那楼镇一带,重阳节是宗族团聚的重要节日,规模堪比春节。村民会举行宗祠祭祖,之后家家户户摆宴设席,邀请亲朋好友共聚;晚上则有老人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(唱山歌、戏曲、跳舞)、年轻人篮球比赛,还有五象社区等组织“爱心糯米饭”慰问老人活动,弘扬敬老爱老传统。
7. 唱山歌与民间艺术表演
宾阳、邕宁等地区,重阳节有舞龙、舞狮、舞马、游彩架、踩高跷等民间艺术表演,其中邕宁壮族八音(兼收广东音乐精华的吹打乐)、嘹啰山歌(用壮话演唱的古老山歌)是特色节目,吸引众多村民及游客观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