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暗尘随马去,明月逐人来。游伎皆秾李,行歌尽落梅。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
这首诗是唐代元宵诗的巅峰之作,开篇“火树银花”四字浓缩了元宵灯火的璀璨,“星桥铁锁开”暗写平日紧闭的城门为节日开放,行人如织、车马扬尘的热闹场景跃然纸上。“游伎皆秾李,行歌尽落梅”以艳妆歌伎的表演烘托节日氛围,尾联“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”直点元宵“不禁夜”的习俗,流露出人们对良宵的珍惜。
《生查子·元夕》(北宋·欧阳修)
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今年元夜时,月与灯依旧。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
这首词以“元夜”“花市”“灯”为背景,通过“去年”与“今年”的强烈对比,将物是人非的怅惘写得缠绵悱恻。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是元宵约会的经典场景,既写出了月夜的温柔,也暗含青春的美好;“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”则以细腻的情感收束,成为千古相思名句。
《青玉案·元夕》(南宋·辛弃疾)
东风夜放花千树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蛾儿雪柳黄金缕。笑语盈盈暗香去。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辛弃疾以豪放笔触写元宵盛景,“东风夜放花千树”将烟火比作千树花开,“星如雨”形容烟花绽放的绚烂,“宝马雕车香满路”写出观灯人群的奢华。“众里寻他千百度”转折,末句“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塑造了一个不随波逐流的“那人”形象,既有对理想的坚守,也暗含对真挚爱情的向往,成为千古名句。
《十五夜观灯》(唐·卢照邻)
锦里开芳宴,兰缸艳早年。缛彩遥分地,繁光远缀天。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。
卢照邻以“芳宴”“兰缸”开篇,写元宵夜宴的雅致;“缛彩遥分地,繁光远缀天”从地面到天空勾勒灯火的密集,“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”用夸张手法将灯火比作星河、明月,营造出奇幻瑰丽的意境。“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”以佳人的笑容点缀,增添了节日的浪漫气息。
《上元夜》(其一)(唐·崔液)
玉漏银壶且莫催,铁关金锁彻明开。谁家见月能闲坐?何处闻灯不看来?
这首诗以口语化的表达写元宵夜的热闹,“玉漏银壶且莫催”写出人们不愿错过良宵的心情,“铁关金锁彻明开”呼应元宵“不禁夜”的习俗。“谁家见月能闲坐?何处闻灯不看来?”以反问句式强调人人参与的热情,将元宵夜全民狂欢的氛围推向极致。
《京都元夕》(金·元好问)
袨服华妆着处逢,六街灯火闹儿童。长衫我亦何为者,也在游人笑语中。
元好问以旁观者的视角写元宵街景,“袨服华妆着处逢”写出人们的盛装打扮,“六街灯火闹儿童”以儿童的嬉闹凸显节日的活力。“长衫我亦何为者,也在游人笑语中”则以自嘲的口吻融入人群,表现出对元宵狂欢的认同,充满生活气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