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汕人是怎么过七夕的

admin

潮汕人的七夕:融合成长、亲情与传统的多元节日

潮汕地区的七夕节并非单一的“情人节”,而是融合了、亲情维系、儿童祈福等多重意义的重要传统节日,核心围绕“成长”“孝亲”与“传承”,保留了许多极具本土特色的民俗活动。

1. 出花园:15虚岁的仪式

潮汕人是怎么过七夕的

“出花园”是潮汕更具代表性的七夕习俗之一,专为15虚岁(部分海陆丰地区为16虚岁)的孩子举办,象征其正式告别童年,步入成年。仪式流程充满象征意义:

服饰与环境:孩子需穿红木屐(源于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的传说,寓意“独占鳌头”)、戴石榴花,饭桌中间摆放整鸡(男孩用公鸡,女孩用母鸡),鸡头必须朝向孩子。

核心环节:孩子需咬鸡头,寓意“出人头地”;吃“鸡舌头”代表“口齿伶俐”;必吃的杂烩汤(含猪肝、心、肠等),寓意“换肠肚”,告别贪玩调皮的习气,学会担当。

祈福环节:部分家庭会让孩子用12种鲜花(如石榴花、春草)泡水洗浴,或跳“胶掠”(竹编器具,内装粿品、糖果),象征“跳出花园墙”,走向广阔天地。

这一习俗2018年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不仅是家庭的仪式,更是潮汕人“成年”的文化符号。

2. 走仔会:已婚女儿的集体省亲日

“走仔会”是潮汕人对“七夕女儿节”的称呼,源于中原“归宁”(女子回娘家)传统,固定在七月初七。已婚女性需携配偶、子女回娘家,完成“三返厝”(三次正式归宁)礼仪。

礼物寓意:旧时带甜花生猪脚汤(象征“家有女儿不愁肉食”)、甜莲子汤(寓意“生活甜蜜”);现代多改为鸡蛋(象征“团圆”)、粉丝(寓意“长寿”)等干品,既保留传统,又适应时代需求。

活动内容:女儿们与父母叙旧、帮做家务,姐妹们相聚回忆童年,传递对父母的孝敬之情。这一习俗强化了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的孝道观念,也成为已婚女性的情感支持 *** 。

3. 拜公婆神:儿童的平安祈福

潮汕人称儿童保护神为“公婆神”(又称“床脚婆”“公婆母”),七月初七是其生日,家中有15岁以下孩子的家庭需举行祭拜仪式:

祭品与流程:祭品包括饭、甜丸、粿品(如软粿)、鱼肉、纸钱及纸制“婆衣”(供阿婆用的寿衣),逐年增加,至“出花园”时最为丰盛。部分地区会在元宵节、除夕再次祭拜,全年表达对公婆神的敬重。

特殊场景:若孩子患麻疹、天花等疾病,也会额外祭拜,祈求保佑平安。公婆神信仰深入人心,乡村多有公婆坛,七月初七香火鼎盛。

4. 乞巧与传统美食:浪漫与烟火气的结合

潮汕七夕虽不如其他地区强调“乞巧”(穿针引线、喜蛛应巧),但也有相关痕迹——明代《东里志》记载“儿女罗酒果于庭,拜祝牛女,对月穿针”,清代各县志也有“妇女粉米为巧果,陈设于中闺”的记录,体现了对“心灵手巧”的追求。

特色美食:软粿(又称“钱仔粿”“胶罗钱”)是七夕必备,用糯米碾粉捏成鱼状,煮熟后蘸花生、芝麻、白糖,润口易咽,适合秋凉时节。民间歌谣“钱仔粿,软绵绵,老人奴仔都爱尝”传唱至今,甚至成为海外侨胞的乡愁记忆。

5. 现代传承与创新

如今,潮汕七夕习俗在保留核心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:

非遗推广:通过“出花园”讲座、进校园进社区活动,让年轻一代了解仪式内涵;

简化流程:部分家庭调整“走仔会”时间为周末,兼顾工作与亲情;

海外联结: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潮汕会馆仍保留“出花园”仪式,成为海外潮人的精神纽带。

潮汕七夕的魅力,在于将“成长”的仪式感、“亲情”的温度与“传统”的底蕴完美融合,既有“咬鸡头”的殷切期待,也有“走仔会”的温馨团聚,更有“软粿”的烟火气息,成为潮汕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