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七夕风俗七娘妈轿

admin

在泉州传统七夕习俗中,“七娘妈轿”是与“七娘妈亭”配套的核心纸扎祭品,专为祭祀“七娘妈”(闽南民间视为妇幼保护神)而制,承载着民众对孩童健康成长的祈愿。

1. 基本形制与数量

“七娘妈轿”以竹篾为骨架,糊以彩纸,扎成小巧玲珑的轿子造型。与传统认知不同,泉州民俗中“七娘妈轿”多为七顶一组(对应“七仙女”的传说),用竹条串联成一排,放置在供桌旁,作为七娘妈下凡的交通工具。

泉州七夕风俗七娘妈轿

2. *** 工艺与特点

其 *** 过程需经竹篾编扎、彩纸裁剪粘贴等多道工序,虽体积小于“七娘妈亭”,但工艺更为精细。部分“七娘妈轿”会在轿身装饰花纹或小饰品,增添喜庆氛围。每年七夕前,泉州古城的老手艺人(如西街的谢红、林梅花等)会提前数月赶制,以满足民众需求——据统计,有手艺人每年需 *** 数千个“七娘妈轿”。

3. 祭祀功能与意义

“七娘妈轿”的核心功能是恭请七娘妈下凡:七夕当天,民众会将七顶轿子与“七娘妈亭”一同摆放在厅前宅院的供桌旁(供桌需朝向天井),焚香祭拜后,将轿子与亭子一并焚烧,象征将七娘妈“接”到家中,保佑孩童平安健康。若家中有新婚夫妇、新生儿或16岁以下孩童,需额外加供胭脂、香粉等物品,让七娘妈为孩子梳妆,寓意“像织女一样美丽健康”。

4. 与“七娘妈亭”的关联

“七娘妈轿”与“七娘妈亭”是泉州七夕祭祀的“标配”:亭子象征七娘妈在人间的“住所”(分三层,分别代表织女做工、成亲、宴客的场所),轿子则是其“交通工具”。两者结合,完整呈现了“七娘妈下凡守护孩童”的民俗场景。

5. 文化内涵

“七娘妈轿”的存在,体现了泉州民众对“七娘妈”的崇拜——将其视为孩子的“保护神”,通过焚烧轿子的方式,传递对孩童的关爱与祝福。这种习俗融合了神话传说(七仙女)、民间信仰(保育神)与手工技艺(纸扎),成为泉州七夕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