弹拨乐器有哪些 有哪些弹拨乐器

admin

弹拨乐器是用手指、拨子或琴竹拨弦/击弦发声的弦乐器总称,历史悠久(如古琴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周代),是中国及世界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类别。根据演奏方式及形制,主要分为两类:横式弹拨乐器(琴身平置,如古琴、古筝、扬琴)和竖式弹拨乐器(琴身竖抱,如琵琶、阮、三弦)。

常见弹拨乐器及特点

一、横式弹拨乐器(琴身平置)

弹拨乐器有哪些 有哪些弹拨乐器

1. 古琴:又称“瑶琴”“七弦琴”,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,有三千余年历史。琴身呈长方形,以桐木、梓木为面板,漆胎覆盖,张七根丝弦。音色缥缈悠远,有“泛音”(天籁)、“散音”(地籁)、“按音”(人籁)之分,200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代表曲目有《流水》《高山》《酒狂》。

2. 古筝:又称“秦筝”,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的重要代表,有两千余年历史。琴身呈长条形,现多为21根钢丝弦(早期为5根,后逐渐增加),音箱以桐木制成,框架用红木、紫檀等名贵木材。音色低音浑厚、中音圆润、高音清亮,有八大流派(如山东筝、河南筝、潮州筝、客家筝)。代表曲目有《出水莲》《寒鸦戏水》《高山流水》。

3. 扬琴:又称“洋琴”,明代由西亚传入中国(原名“桑图尔”),是中国民族乐队中的常用击弦乐器。琴身呈蝴蝶形,以木制共鸣箱,张钢丝弦,用琴竹(两支硬木小棰)击弦发声。音色清脆明亮,表现力丰富,适合演奏快速乐曲及 *** 。代表曲目有《将军令》《弹词三六》。

4. 独弦琴:又称“一弦琴”,是京族更具特色的传统乐器,起源可追溯至殷代。琴身由独木制成,张一根金属弦,音箱呈半葫芦形,以左手按弦、右手拨弦发声。音色柔和悠扬,擅长表现思乡、叙事等情感。代表曲目有《打渔归来》《思乡曲》。

二、竖式弹拨乐器(琴身竖抱)

1. 琵琶:被誉为“弹拨乐器之王”,历史悠久,由秦汉时期的“秦汉子”(直颈圆形共鸣箱)与唐代传入的“曲项琵琶”(梨形共鸣箱)融合发展而来。琴身呈梨形,张四根丝弦(现多为钢绳尼龙缠弦),音箱以紫檀、红木等名贵木材制成。音色穿透力强,有“文曲”(如《夕阳箫鼓》,表现柔美恬雅)与“武曲”(如《十面埋伏》,表现苍劲激烈)之分。代表曲目有《十面埋伏》《霸王卸甲》《阳春白雪》。

2. 阮:因西晋音乐家“阮咸”擅长演奏而得名,是中国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弹拨乐器。琴身呈圆形共鸣箱,张四根弦(现代多为二十四个品,代表十二个月),音箱以桐木制成,框架用红木、紫檀。音色圆润柔和,有高音阮、中音阮、次中音阮、低音阮等改良类型,适合独奏、合奏。代表曲目有《云南回忆》《丝路驼铃》。

3. 柳琴:又称“土琵琶”,流行于山东、安徽、江苏等地的民间乐器,因形似柳叶而得名。琴身较小,张两根或三根弦,音箱以桐木制成,框架用红木。音色清脆明亮,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,是“柳琴戏”“泗州戏”的主要伴奏乐器。代表曲目有《春到沂河》《关山月》。

4. 月琴:起源于汉代,由阮演变而来,晋代起在民间流行。琴身呈圆形或六角形共鸣箱,张四根弦,音箱以桐木制成,框架用红木、紫檀,琴头雕刻有如意、龙头等图案。音色清脆柔和,衔接流畅,是京剧文场三大件(京胡、月琴、三弦)之一,也用于台湾歌仔戏。代表曲目有《刮地风》《野马过河》。

5. 三弦:又称“弦子”,流行于元代,由琴头、琴颈、琴身(琴鼓)三部分组成,张三根弦(两根外弦为同音,一根内弦为另一音)。音箱以蟒皮或蛇皮蒙制,琴颈细长,有品。音色明亮刚劲,技巧多样(如弹、挑、扫、砸),常用于苏州评弹、戏曲(如京剧、豫剧)及说唱音乐。代表曲目有《阳春白雪》《梁祝》。

6. 冬不拉:哈萨克族更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,流行于中国新疆、甘肃、青海等地区的哈萨克族中。琴身呈勺形,张两根弦(早期为羊肠,现多为钢丝),音箱以松木或桦木制成,琴颈细长,有指板。音色明亮清脆,技巧灵活,适合演奏节奏快速、奔放的曲子(如《 *** 》《伊犁河的波浪》),题材多与马、、爱情相关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