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节气的特征有哪些

admin

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起始(“立”为开始之意,“秋”代表禾谷成熟),标志着自然界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万物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的转折。

1. 气象变化:由热转凉的过渡阶段

立秋是“孟秋时节”的正式开始,虽标志着秋天的起点,但并非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。此时仍处于三伏天的末尾(“秋老虎”时期),我国多数地区(尤其是华中、华东、华南)仍暑热未消,平均气温高于25℃,江南中西部、华南西部等地易出现35℃以上高温;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谚语反映了其降水特征——此后降雨天数和雨量逐渐减少,但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仍有强对流天气,西北、青藏高原及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40mm。

立秋节气的特征有哪些

2. 物候特征:自然界的“秋信号”

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,精准捕捉了季节变化的细节:

一候凉风至:刮风时不再是暑天的热风,而是带着丝丝凉意的偏北风,天气开始呈现转凉趋势;

二候白露生:昼夜温差加大,清晨时分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晶莹的露珠,附着在植物叶片上;

三候寒蝉鸣: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,其声音比夏日蝉鸣更显凄切,成为酷热消退的信号。

3. 农事活动:秋收与秋种的繁忙期

立秋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,有“立秋晴一日,农夫不用力”“雷打秋,冬半收”等农谚规律:

作物生长:中稻进入开花、抽穗期,需充足水分;早稻开始收获,晚稻进入插秧关键期;棉花结铃(棉桃),进入“保伏桃、抓秋桃”的重要阶段,需及时打顶、整枝以提高产量;

田间管理:玉米抽雄吐丝、甘薯薯块迅速膨大,需加强抗旱、防涝及病虫害防治(如水稻三化螟、棉铃虫);北方地区开始准备冬小麦播种,需及早整地、施肥。

4. 传统习俗:丰收与养生的结合

立秋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,主要围绕“丰收庆祝”与“适应季节变化”展开:

晒秋: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山区村民利用房前屋后、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(如辣椒、玉米、皇菊),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“晒秋”景观,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符号;

啃秋/咬秋:南方民间有“立秋啃秋瓜”的习俗(如西瓜、香瓜),寓意“啃下酷夏、迎接秋爽”;北方则有“贴秋膘”传统(悬秤称人,与立夏对比,体重减轻者吃炖肉、烤肉“以肉贴膘”),补偿夏季食欲不振造成的营养流失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