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丧葬禁忌是传统丧葬文化中基于避凶趋吉、灵魂信仰形成的行为规范,涵盖称谓、停尸、报丧、入殓、吊唁、出殡等多个环节,以下是主要禁忌内容:
1. 称谓禁忌:忌直言“死亡”
传统习俗中,对“死亡”一词有严格避讳。人将去世时用“不行了”“咽气了”代替;去世后则说“没了”“老了”“享福去了”(如北方称“老了”,南方部分地区称“走了”),认为直接说“死”会冒犯死者灵魂,给家人带来晦气。
2. 停尸与入殓禁忌
停尸位置:忌将尸体停放在炕上,需置于木板或门板上(部分地区称“冷板”),认为炕上有“烟火气”,会让死者灵魂不得安宁;更忌停尸超过三天(除非特殊情况如“寄重丧”),否则视为“滞灵”,影响后世运势。
停尸方向:尸体需“头朝里、脚朝外”,寓意“走向阴间”;忌头朝外,否则会被认为“不愿归家”,灵魂徘徊不去。
寿衣材质:忌用缎子(“缎”与“断”谐音,恐断子绝孙)、皮革(怕来世变兽类)及毛料;需用绸子(“绸”与“稠”谐音,寓意多子多孙)、棉布,且层数必须为单数(如3、5、7件),认为单数属阳,能护佑灵魂平安。
棺材禁忌:忌用柳木(柳树不结籽,象征“绝嗣”),多选用松柏(象征长寿、坚韧);棺材忌白茬(未上漆),需刷漆或涂色(如红色、黑色),寓意“保护尸体”且“体面下葬”。
遗体处理:忌遗体腐烂后尸水外泄(称为“漏堂”),认为会污染家宅,带来厄运;入殓前需用“兜尸布”(多为白布)抬尸,忌直接用手接触;死者口中需放“含口钱”(如铜钱、),寓意“一路平安”,避免灵魂饥饿。
3. 报丧禁忌
报丧者行为:报丧者忌中途串门(怕将晦气带入他人家中);需直接前往亲友家,不能隔着门喊(部分地区要求“跪地哭报”),待亲友撒火灰(辟邪)或烧纸钱后,方可进门告知详情。
报丧方式:部分地区忌用书面讣告(如“焦头信”),认为文字会“困住灵魂”;需由孝子或直系亲属亲自上门,体现对死者的尊重。
4. 吊唁禁忌
眼泪禁忌:哭丧时忌将眼泪抛洒在棺材上,认为会“将死者灵魂粘在棺材上”,无法顺利进入阴间,甚至会导致生者生病。
服饰禁忌:孝子孝女忌穿红衣服(红为喜色,与丧事冲突);戴孝期间忌盘发、戴银器(认为会“加重死者阴间罪行”),需保持素服、散发,直至“除灵”。
行为禁忌:吊唁者忌走新路(需沿抬棺原路返回),认为新路会“切断死者与家的联系”,导致家人再遇不幸;忌回头哭泣(死者之魂会“拉人入阴间”)。
5. 出殡与下葬禁忌
出殡路线:灵柩抬起后忌中途落地(需用板凳垫棺,专人背板凳),认为“落地”意味着“死者不愿走”,会给家人带来麻烦;忌经他人屋后(怕踩坏“龙脉”,影响他人运势)。
抬棺人数:需用偶数(如8人、12人、16人),称为“八大金刚”“十二金刚”,忌用奇数(认为奇数不吉利,会让死者灵魂“孤单”)。
下葬方向:棺材需对准墓穴方向,忌偏斜(认为“歪棺”会让死者灵魂“走歪路”);入土时忌回头看(死者之魂会“跟随生者回家”)。
二次葬禁忌:部分地区保留“浅葬”(停放35天)后迁葬的习俗,迁葬时忌亲人亲自捡骨(需请无后裔者代劳),认为“捡骨会带走子孙福气”;捡骨需用白酒或茶油擦拭骨头(寓意“清洁灵魂”),并按人体部位装入“金棺”(小瓦棺),再重新安葬。
6. 丧后禁忌
守孝禁忌:孝子需守孝一年(“守制”),期间忌理发(“蓄七”,每七天剪一次头发,直至“七七”结束)、穿红衣服、办喜事(如结婚、生子);忌串门(怕将晦气带给他人),需在家中守灵、祭祀。
节日禁忌:父母去世后,之一年春节忌贴红对联(需贴黄纸或蓝纸对联)、起五更(凌晨起床),认为“红色”会“ *** 死者灵魂”,“起五更”会让家人“早逝”。
属相禁忌:与死者属相相同的人(“犯月”),忌参与帮办丧事(如抬棺、做饭),认为会“犯冲”,给双方带来厄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