赶年集:进入腊月,宁夏农村及城市的年集便热闹起来。人们在此采购年肉(猪肉、牛肉等)、新鲜蔬果、春联、福字、灯笼等年货,还有给孩子们的新衣新鞋,既是置办年货的实际需求,更营造出浓浓的年味,拉动节前消费。
逛花市:临近春节,宁夏各地设立的花市成为热门打卡地。这里有年宵花(如象征“红红火火”的蝴蝶兰、杜鹃)、绿植盆景,还有年货、小吃、工艺品等,人们买花装点家居,寓意新年吉祥如意。
燎疳预热:正月二十三是宁夏春节的“收官日”,“燎疳”是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。此前,家家户户会准备高高的柴火堆,等待夜晚点燃。这一习俗源于驱除“疳病”(古时认为的顽固传染病),如今演变为“燎去旧疾、祈愿丰年”的仪式。
二、春节期间:传统仪式与热闹活动
初一:迎喜神与吃饺子
正月初一,宁夏南部山区(如西吉、海原、固原)有“迎喜神”传统。清晨,男主人开门放炮,全村人在固定时辰对准喜神方位,焚香、鸣炮,赶着牛羊或乘车出行,祈求新岁平安、五谷丰登。家家户户吃饺子,饺子馅里常包糖(寓意甜蜜)、花生(寓意儿女双全)、红枣(寓意早生贵子)、(寓意财运),谁吃到就代表来年有好运。
初二:回娘家
正月初二是宁夏传统的“回娘家”日。出嫁的女儿需携丈夫、孩子全家回娘家,带上礼品(如烟酒、糕点、水果)。过去,农村女儿平时很少回娘家,除夕随夫回婆家过年,初二的回娘家仪式正式而隆重,如今城市家庭也延续这一习俗。
初五:破五与“送穷”
正月初五俗称“破五”,意味着从除夕至初五的禁忌(如不扫地、不倒垃圾)解除,恢复正常生活。中卫一带有“出行日”习俗:农家牵牛拉车,挂红布条、放鞭炮,行一二里路后返回,口中念诵吉祥话(如“吉利吉利大吉利,好人相逢,恶人远离”),祈求做事顺利。川区人家吃“粉汤饺子”(豌豆凉粉烩土豆丁、豆腐丁、韭菜等,汤汤水水有干有稀),山区吃“搅团”(荞麦面做的黏稠疙瘩,蘸辣椒油或放入臊子汤),寓意“缠五穷”(赶走五种穷鬼),不再为吃饭发愁。还要“送穷土”:将除夕至初五的垃圾(瓜籽皮、果皮、香灰等)集中送到村外田野,倒入肥料或交给环卫工人,践行传统“送穷”习俗。
初七:吃“拉魂面”
正月初七是“人日”(传说女娲第七天造人),宁夏各地有吃“拉魂面”的传统。传说除夕时灵魂出窍,初七需吃长面“牵魂”回归;也有说法是过年玩得心猿意马,吃长面“收心”,准备来年生产生活。面条多为手工擀制(如隆德的厚长面),部分地区(如中宁、中卫)用“蒿面子”(野生沙蒿磨粉)和面,擀得薄如纸、切得细如线,搭配羊肉臊子,寓意“长生不老、幸福长久”。
社火表演:红火热闹的“年味担当”
社火是宁夏春节的“重头戏”,从正月初一开始,各村镇、社区组织社火队伍,表演形式多样:威风锣鼓震天响,舞龙舞狮翻腾跳跃,秧歌杂耍扭得欢快,还有马社火(演员骑马扮演角色)、高台社火(小孩扮成戏剧人物站在高台上,结合纸扎、铁艺)等。隆德的“高台马社火”更是特色鲜明,被称为“凝固的戏剧、活动的雕塑”,集戏曲故事、绘画、力学于一体,惊险 *** 。近年来,社火表演融入现代元素(如电子灯光、流行音乐),并举办“社火大赛”(如隆德、平罗、盐池的社火大赛),参与群体广泛,成为群众展示精神风貌、祈愿新年的重要方式。
庙会与赏花灯:休闲与祈福的结合
过年逛庙会是宁夏人的“保留节目”,各地庙会举办祈福、猜谜、美食大集、民俗表演等活动,既有庄重的祈福场所(如烧香拜佛),也有趣味十足的滑冰、小吃摊,让人们在热闹中感受传统民俗。元宵节的花灯展是春节的“压轴戏”,银川、灵武、漫葡小镇等地的公园、广场布置了莲花灯、八宝灯、龙灯等精美花灯,夜幕降临时,华灯初上,人们徜徉在灯海中,搭配文艺表演、手工艺品展示、美食品尝,流光溢彩的花灯成为春节里最靓丽的风景。
登高祈福:迎新年的“健康心愿”
过年期间,宁夏人有登高祈福的习惯,常去贺兰山、六盘山等地。一家人或约上好友,在新年阳光中攀登,登顶后极目远眺,将烦恼抛诸脑后。登高不仅是健身活动,更象征“步步高升”,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愿望。
三、特色非遗:春节里的文化瑰宝
春官送福:西吉县的“春官送福”是宁夏春节的特色民俗,已被列入“春节——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”(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)子项目。春官身着披风、手摇羽扇,走在队伍前方,唱诵春官词(如“锣鼓催开五福门,春官挥扇报新春。新年新春新气象,家家户户喜洋洋”),身后跟着锣鼓乐队和彩衣舞者,与群众互动,传递“福气”。春官队伍中年龄更大的78岁,最小的13岁,他们希望通过送福,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。
隋唐秧歌:中宁县的“隋唐秧歌”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属于古典宫廷式民间舞蹈,流传于中宁鸣沙、恩和曹桥一带。表演者身着华丽古装(如唐王、娘娘、大臣、宫女、武士),在锣鼓声中表演队形(如四门斗地、十字穿花、羊盘肠),展现农民驱除邪疫、祈保平安的美好祝愿。隋唐秧歌不仅有中老年艺人参与,也有年轻一代加入,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。
游九曲:盐池县的“游九曲”(又称“黄河九曲灯阵”)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自明代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。九曲阵有“福、禄、寿、喜、吉、祥、安、康、顺”九个曲阵,365个灯杆代表365天,四个烽火墩代表四季。夜幕降临时,阵内灯火辉煌,人们穿梭其中,顺利走出象征“转九曲一年顺通”。活动结束后,村民扬起“火籽”(燃烧后的灰烬),喊着“麦子花开、胡麻花开”,寓意来年丰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