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古城的建筑风水说

admin

福州古城的风水体系融合自然地理与传统文化,以“藏风聚气”“天圆地方”“阴阳协调”为核心,历经闽越国、晋、唐、明等时期的规划建设,形成“山环水绕、太师椅形、南北中轴”的经典格局。

一、核心风水格局:山环水绕与太师椅形

福州古城北倚莲花山(北靠山),南控五虎山(南案山),东有鼓山(东砂山)、西有旗山(西砂山),四周群山环绕如“金钟罩”,将西太平洋台风阻挡在外;城内西有金牛山、东有金鸡山,古城内西有乌山、东有于山(内砂山),形成“三山鼎峙”的内局。闽江自北向南穿城而过,支流如西湖、东湖环绕,形成“一水环流”的水势,符合风水“藏风聚气”的核心要求——山为屏障挡风,水为脉络聚气。

福州古城的建筑风水说

从高空俯瞰,福州三环内以闽江北港为界,酷似太极图:闽江如“阴阳鱼”的分隔线,西湖(北)与高盖山(南)分别对应“鱼眼”,水(阴)与山(阳)阴阳呼应,构成天然的风水太极。

福州古城整体呈“太师椅”形:背后鼓山为“椅背”(靠山),左右旗山、鼓山为“扶手”(砂山),中央盆地如“椅座”(明堂),这种格局被认为是风水中最理想的“稳贵”布局,能保障运势“稳而安全”。

二、南北中轴线:天圆地方的中心秩序

福州古城自北向南形成严格的中轴线:北起屏山(越王山),依次分布镇海楼(屏山之巅,明代全城制高点)、华林寺(古城最古老寺庙之一)、城隍庙(省级城隍,全省宗教中心)、布政使署(省级行政机构)、鼓楼(全城中心地标)、总督衙门(省级军政驻地)。这条中轴线是风水“天圆地方”的具象化——鼓楼为中心“天圆”,中轴线两侧建筑对称分布“地方”,集中了全省最重要的公署、寺庙、城楼,体现“权力中心”与“风水中心”的统一。

三、阴阳协调:四象布局与均衡对称

福州古城采用风水“四分世界观”(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代表四方),以南北中轴线为界,东为闽县、西为侯官县,东西平衡;东门(行春门)、西门(迎仙门)、南门(宁越门)、北门(严胜门)四座城门与中心鼓楼结合,形成“四象协调”的布局。古城内“玉带环腰”——闽江支流呈弧形环绕城内,符合风水“腰带水”(顺弓水)的“旺财聚气”之说;城内道路形成“三纵二横”的井字格局,使全城百姓均衡受益。

四、趋吉避凶:藏风聚气的化解措施

为强化“藏风聚气”,福州古城采取多项风水措施:

案山屏障:出南门有四座案山(横山/吉祥山、天宁山/烟台山、高盖山、方山/五虎山),阻挡东南风直入城中,使风力缓和,符合“藏风”原则;

植榕遮阳:福州气候炎热,古人广植榕树(号称“榕城”),榕树根深叶茂,既能保持水土,又能遮阴避日,化解“夏日炎炎”的不足;

城墙挡煞:东北面为“鬼煞”方位(冬季东北风夹杂冷气),古城东北城墙修得又高又厚,减少煞气入侵;同时少建房屋,降低人口密度,避免“阴气过重”。

福州古城的风水格局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体现,更与自然地理深度融合,成为“有福之州”的文化符号。其“山环水绕、太师椅形、中轴对称”的布局,至今仍影响着福州的城市发展脉络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