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的端午节习俗融合了胶东地域文化与千年传承,既有驱邪祈福的传统内核,也有贴近生活的烟火气息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核心内容:
1. 传统民俗仪式:驱邪祈福的仪式感
拉露水:端午清晨,少男少女结伴到野外(如河边、山坡),用手绢采集庄稼苗或草叶上的露珠,擦眼擦脸,据说可保“不得眼疾”;还会将露水带回家给老人擦拭,寓意“一年不生疮疤癞疖”。这一习俗曾在胶东半岛广泛盛行,是旧时端午更具特色的活动之一。
插艾蒿与桃枝:端午当天,家家户户会将艾蒿(部分地区加插桃枝)插于门楣、窗框,相传艾蒿能“驱虫避邪”,桃枝则有“镇宅”之意。这一习俗至今仍在青岛民间保留,是端午的标志性场景。
系五彩线:家长会用红、绿、黄、白、黑五色线(象征吉祥)为儿童系于手脖、脚脖、手指,寓意“避五毒”(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;女孩的发髻上还会插艾叶、石榴花,民谣云“五月端午不带花,死了变成癞蛤蟆”,凸显对孩童的守护。
佩香荷包:旧时男女老少会佩戴装有中草药(如艾草、雄黄、香药)的香荷包,造型玲珑可爱,既能“驱瘟避邪”,又是精美的装饰品。60年代后此俗渐少,但仍被视为传统文化的载体。
2. 特色饮食文化:舌尖上的端午记忆
吃粽子:粽子是端午的核心食物,旧时青岛人多用大黄米加大红枣包制(因本地盛产黄米),现在则衍生出芦苇叶、菠萝叶等多种材质。民间有“吃了端午粽,就把棉袄扔”的民谚,寓意端午过后天气转暖,无需再穿厚重衣物。
吃鸡蛋:端午吃鸡蛋是传统,粽子锅里煮的鸡蛋吸收了苇叶的清香,别有风味。亲友邻里间会互相赠送粽子、鸡蛋,传递节日温情。
食“荷叶”:即墨等地会 *** 荷叶形的面食(类似荷叶包饭),作为端午特色美食,口感软糯,承载着地方风味。
喝雄黄酒:成人会饮用雄黄酒,儿童则将酒点在耳孔里,相传可“避虫蛇”。这一习俗虽因雄黄酒的毒性逐渐简化,但仍保留着“驱邪保健”的寓意。
吃“粘占”:端午节前后,人们将青麦穗上的麦粒煮熟、搓去外皮,再用石磨磨成长条形“粘占”(俗称“碾转”)。其清香可口、营养丰富,是孝敬老人、哄孩子的传统美食。
3. 现代文旅融合:传统与潮流的碰撞
如今,青岛的端午节已从传统民俗延伸为融合文化、旅游、美食的综合节日,通过主题活动、非遗体验、惠民举措,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。例如:
主题线路:推出“漫游青青之岛,粽享端午时光”八大主题线路(涵盖滨海漫步、露营派对、民俗文博、非遗美食等),覆盖儿童、青年、银发客群。
非遗体验:青岛市博物馆、李沧区美术馆等场馆举办“剪纸呈祥瑞 熏画驱五毒”“香”约端午 香囊 *** 等活动,让市民游客亲手体验传统技艺。
惠民举措:全市文旅企业推出景区门票折扣(如青岛极地海洋公园低至61元)、博物馆免费参观(部分需预约)、住宿餐饮优惠(如丽天大酒店、湛山花园酒店推出套餐)等,降低参与门槛。
特色活动:奥帆中心潮ING秀场“潮音觉醒·醉美落日”、青岛啤酒博物馆《金色奇妙夜星际啤酒派对》、即墨古城“粽情端午、传承非遗”演出等,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潮流结合,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。
青岛的端午节习俗,既有对传统的坚守(如插艾蒿、系五彩线),也有对创新的探索(如文旅融合、非遗体验),成为展现青岛地域文化与城市活力的重要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