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的别称都是怎么来的

admin

农历六月作为夏季的末月,其别称多与气候特征、物候现象、时间序列及民俗活动相关,以下是主要别称及背后的文化内涵:

1. 季夏/暮夏/晚夏/杪夏

“季”在古代指季节的末尾(如孟、仲、季排序),夏季分为孟夏(四月)、仲夏(五月)、季夏(六月),因此六月又称“季夏”。延伸而来的“暮夏”“晚夏”“杪夏”(“杪”本指树梢,引申为季节尾端),均强调六月是夏季的收尾阶段。

六月的别称都是怎么来的

2. 伏月

“伏”指“三伏天”(一年中最热的时段),初伏、中伏多在六月(如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),此时气候酷热难耐,故六月被称为“伏月”。这一别称直接关联天文历法中的“伏日”计算,是六月更具代表性的别称之一。

3. 暑月/烦暑/溽暑

六月包含小暑、大暑两个节气,此时东风消停、大地如蒸,“暑”成为核心气候特征。“暑月”直接点出季节属性;“烦暑”“溽暑”则进一步描述闷热潮湿带来的烦躁感——“溽”指湿润闷热,“烦”强调心情因暑热而躁动。

4. 焦月

六月高温炙烤,万物仿佛被烈日烤焦,故以“焦”命名。这一别称形象反映了极端高温对自然的影响,《尔雅》中“六月盛热,故曰焦”的记载,明确了其与气候的直接关联。

5. 荷月/莲月

六月是荷花盛开的旺季,江南地区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景象成为六月的视觉符号。农历六月二十四为“观莲节”(苏杭一带画舫云集、赏荷游赏),因此六月又称“荷月”或“莲月”。

6. 荔月

六月近秋,瓜果成熟,其中荔枝是此时的代表性水果(如岭南地区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的典故)。荔枝的鲜美与季节关联紧密,故六月又称“荔月”。

7. 天贶节

“贶”意为“赐予”,六月初六为“天贶节”(源于宋代,后演变为民俗)。此时江南梅雨季节结束,人们开箱倒匣曝晒衣服、书籍,以防霉烂,称为“晒伏”。这一别称关联民俗活动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适应与应对。

8. 且月/精阳/徂暑/林钟/未月

且月:“且”本指树梢,借指季节尾端,与“杪夏”类似,强调六月的时序位置;

精阳:夏至(六月)阳气达到鼎盛(“精阳”指纯粹的阳气),体现古人对阴阳变化的认知;

徂暑:“徂”有“流逝”之意,指暑气虽盛但已开始消退(《诗经·小雅·四月》“六月徂暑”);

林钟:古代十二律之一,对应农历六月,用于纪月;

未月:地支“未”对应农历六月(如“未月”即“六月”)。

这些别称不仅是农历六月的代称,更承载了古人对自然气候、物候变化的观察与,以及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