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* 第十三象:丙子

admin

第十三象为《 *** 》第六十三卦“既济”(离下坎上),干支为丙子,对应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灭亡、后周建立关键事件,核心人物是后周太祖郭威(乳名“郭雀儿”)。

1. 谶语解析:隐喻郭威崛起与后汉覆灭

“汉水竭”:以“汉水”代指后汉政权,“竭”意为干涸、灭亡,直接指向后汉的覆灭(951年郭威兵变推翻后汉)。

推背图第十三象:丙子

“雀高飞”:“雀”是郭威的标志性称呼(因颈上刺有飞雀,世称“郭雀儿”),“高飞”象征他从低微出身(出身将门世家,早年丧父)崛起,最终登上皇位。

“飞来飞去何所止,高山不及城郭低”:描述郭威的政治轨迹——早年辗转于后唐、后汉之间,历经多次战乱(如平定李守贞叛乱),最终以“清君侧”为名起兵,攻破开封,取代后汉。“高山”喻指后汉政权,“城郭”则代表郭威建立的后周,暗示后周取代后汉的历史必然。

2. 颂诗解析:还原历史细节

“百个雀儿水上飞,九十九个过山西”:“百个雀儿”喻指五代时期众多起兵反叛的将领(如李守贞、赵思绾等),“九十九个过山西”指他们大多北上抗击契丹(如李守贞叛乱时,郭威曾北上平叛),但只有郭威(“一个”)真正实现了权力的更迭。

“惟有一个踏破足,高栖独自理毛衣”:“踏破足”指郭威以“抵御契丹”为名出兵,却在澶州(河南濮阳)被士兵拥立为帝(黄袍加身),“足”被“踏破”意味着他不再前行(停止北上),而是返回开封建立后周。“高栖独自理毛衣”则描绘郭威称帝后,以“休养生息”为政策,整顿吏治、减轻赋税,使后周成为五代十国中实力最强的政权。

3. 卦象解读:既济卦的“成功与变数”

卦象构成:既济卦为离(火)下坎(水)上,象征“水在火上”——火被水浇熄,寓意“事情已完成”(如后汉灭亡、后周建立);但“水火相济”亦有“盛极将衰”之意(后周仅传两代便被赵宋取代)。

卦辞启示:《易经》中“既济”的卦辞为“亨小,利贞,初吉终乱”,强调“成功后需防范变乱”。这与郭威的经历高度契合——他建立后周后,虽推行改革(如整顿军队、裁汰冗员),但因晚年病重,未能彻底巩固政权,最终由养子柴荣继位(柴荣延续了郭威的政策,使后周进一步强盛)。

4. 历史背景:澶州兵变与后周建立

起因:后汉隐帝刘承祐(刘知远之子)即位后,猜忌功臣,听信谗言杀害枢密使杨邠、三司使王章、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等重臣,并派人前往邺都(河北大名)诛杀郭威(郭威时任邺都留守、天雄军节度使)。

过程:郭威得知家人被杀后,以“清君侧”为名起兵南下,攻破开封。隐帝逃亡中被乱兵杀害,郭威请李太后(后汉隐帝祖母)临朝听政,议立刘赟(后汉高祖侄子)为帝。随后,郭威以“抵御契丹”为名率军北上,在澶州发生兵变——士兵撕下黄旗披在郭威身上,拥立他为帝。

结果:郭威返回开封,建立后周(951年),成为后周太祖。刘赟被囚禁,后遭杀害,后汉灭亡。

第十三象通过“谶、颂、卦、图”的组合,精准预言了后汉的灭亡与后周的建立,以及郭威“黄袍加身”的关键过程,展现了《 *** 》“以象喻史”的特点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