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一作为农历新年的之一天,在古代有多个常用名称,核心含义均围绕“岁始”这一主题,且在不同时期虽有差异,但“元旦”是更具代表性的称呼。
1. 核心称呼:元旦
“元旦”是古代正月初一最常见的称谓,由“元”(开始、开端)与“旦”(早晨、天明)组合而成,意为“新年的之一个早晨”。这一名称早在南朝时期就已出现,如梁代萧子云《介雅》诗中“四气新元旦,万寿初今朝”的表述,已明确将“元旦”与正月初一关联。宋代吴自牧《梦粱录》进一步解释:“正月朔日,谓之元旦,俗呼为新年”,强调“元旦”即农历新年之始。
2. 其他常见别称
除“元旦”外,古代正月初一还有多种雅致称呼,均体现“岁始”的文化内涵:
元日:强调“一年的之一天”,如唐代孟浩然《田家元日》诗中的“元日”即指正月初一,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书写形式。
元正:多见于官方文献与诗词,如《唐六典》记载“元正,给假七日”,说明“元正”是唐代官方对正月初一的正式称呼。
岁旦:“岁”指一年,“旦”指早晨,合指“一年的起始日”,常见于史书与笔记,如《晋书》中“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,其时正月朔旦立春”的记载。
正旦:宋代以后的常用称呼,如《明会典》规定“凡每岁正旦节,自初一日为始,文武百官放假五日”,明确“正旦”为正月初一的官方节日名称。
三元:因正月初一是一年、春季、正月的开始,故又称“三元”,象征万物复苏的起点。
三朝:指“岁之朝、月之朝、日之朝”,即一年的之一天、一月的之一天、一日的之一天,凸显“起始”的多重意义。
3. 名称演变的关键节点
古代正月初一的名称虽有变化,但“元旦”始终是主流。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,推行公历,将公历1月1日定为“元旦”,正月初一则改称“春节”,“元旦”这一名称才从农历新年中分离,成为公历新年的专属称谓。
综上,正月初一在古代的核心名称为“元旦”,并衍生出元日、元正、岁旦等多个雅称,这些称呼共同承载了古代社会对“岁始”的重视与庆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