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坤下乾卦是《易经》第十一卦,由下卦乾(天,纯阳之卦,象征刚健、创造、主导)与上卦坤(地,纯阴之卦,象征柔顺、包容、承载)相叠而成,卦名曰“泰”(读音:tài)。其核心卦象为“地天泰”,即“地在上、天在下”——这种看似颠倒的排列,并非混乱,而是天地阴阳交感的理想状态。
卦象的深层内涵
泰卦的“地天”结构并非简单的方位颠倒,而是天地阴阳二气的顺畅流通:乾卦的阳气(代表天)自下而上、乾健进取,坤卦的阴气(代表地)自上而下、柔顺包容,二者相互交融,形成“天地交泰”的动态平衡。这种交感不仅是自然界的规律(如天气与地气的交换促进万物生长),也是人类社会中和谐共生的象征(如上下级沟通、人际关系配合)。
卦辞的核心要义
泰卦的卦辞为“泰,小往大来,吉,亨”(《易经·泰卦》)。“小往”指阴气(坤)逐渐消退,“大来”指阳气(乾)逐渐增长;“小”象征不利因素(如小人、阻碍),“大”象征有利因素(如君子、机遇)。整体而言,卦辞传达了“阴阳转化、盛衰交替”的哲理——当阴阳和谐时,不利因素会自然消退,有利因素会汇聚而来,此时行事吉祥亨通。
《彖传》与《象传》的解读
《彖传》(解释卦辞的文字)进一步深化了泰卦的意义:“天地交而万物通也,上下交而其志同也;内阳而外阴,内健而外顺,内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长,小人道消也”。意思是:天地阴阳交感,万物才能生长通达;上下级(或人与人)相互沟通,志向才能一致;内部(自身)具备阳刚健劲的品德,外部(行为)展现柔顺包容的态度,才能让君子之道(正道)不断增长,小人之道(邪道)逐渐消退。
《象传》(解释卦象的文字)则强调“天地交,泰。后以财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”。即君子应效法泰卦的“天地交泰”,通过裁度天地规律(如顺应四季变化)、辅助天地造化(如合理利用资源),来引导民众安居乐业。
爻辞的人生启示
泰卦的六爻从不同阶段诠释了“通泰”状态下的应对之道:
初九:“拔茅茹,以其汇,征吉”(拔起茅草,根系相连,前行吉祥)。此时阳气初生,应团结志同道合者(如同茅草的根系相连),共同前进,可获吉祥。
九二:“包荒,用冯河,不遐遗,朋亡,得尚于中行”(包容广阔,徒步渡河,不遗漏疏远者,不结党营私,符合中道)。强调君子应心胸宽广(包容“荒”)、果断行动(徒步渡河)、公平待人(不遗漏疏远者),且不结私党(朋亡),方能成事。
九三:“无平不陂,无往不复,艰贞无咎;勿恤其孚,于食有福”(没有平坦而不倾斜的,没有只去不回的,坚守正道可免灾祸;不必忧虑诚信,饮食有福)。提醒“盛极必衰”的规律(如平地会变坡地、离去会复返),此时应坚守正道(艰贞),不必忧虑得失(勿恤其孚),保持诚信,终有福报。
*** :“翩翩不富,以其邻,不戒以孚”(轻飘飘不富足,与邻居相处无需戒备,以诚相待)。此时应保持无私(不富),以诚信待人(不戒以孚),无需猜疑,方能和谐。
六五:“帝乙归妹,以祉元吉”(殷帝乙嫁女于周文王,因而得福,大吉大利)。高位者(如六五爻,阴爻居阳位,象征君主)应以柔克刚(帝乙作为君主演绎“归妹”的谦和),通过谦和联姻(象征合作)促进和谐,可获大吉。
上六:“城复于隍,勿用师,自邑告命,贞吝”(城墙倒塌回填护城河,不可用兵,从城邑传来命令,坚守则艰难)。此时盛世已达顶峰,若强行用兵(如城墙倒塌却想用兵),只会陷入困境;应顺应变化(如城墙倒塌是自然现象),不可强求,坚守正道但需谨慎(贞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