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祝除夕是何时兴起的

admin

除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核心节点,其庆祝活动的兴起与演变贯穿了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,融合了原始信仰、历法变革与文化传承,最终成为集除旧布新、阖家团圆、祈福纳祥于一体的重要节日。

一、先秦时期:逐除习俗的起源

除夕的节令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“逐除”仪式。据《吕氏春秋·季冬记》记载,古人在新年前一天(岁除之日)会举行“大傩”仪式,通过击鼓、焚烧苇索等方式驱逐“疫疬之鬼”(古人认为的致疫邪祟),以祈求新年无灾无难。这种“驱邪祈福”的核心诉求,成为除夕习俗的最初内核。西晋周处的《风土记》首次明确“除夕”之名,将岁除之夜称为“大除”(大年夜),前一天则为“小除”(小年夜),标志着“除夕”作为独立节日的名称正式确立。

庆祝除夕是何时兴起的

二、汉代:历法确立与习俗固化

汉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,《太初历》颁行,首次将夏历(农历)正月初一确定为岁首(春节),相应地将每年最后一天定为“除夕”。这一历法变革使除夕的日期固定下来,成为农历年的关键节点。除夕的习俗进一步丰富:驱傩仪式从宫廷扩散至民间,成为全民参与的盛大活动;守岁之风兴起,《风土记》记载“终岁不眠,以待天明”,人们通过通宵守夜驱赶“虚耗”(邪瘟),迎接新年。

三、唐宋时期:节日氛围的繁盛

唐宋时期,社会经济繁荣,除夕的庆祝活动更具规模与文化内涵。唐代,除夕成为全民欢庆的节日,宫廷中皇帝与群臣举行守岁宴会,吟诗作画;民间则走亲访友、张灯结彩,驱傩仪式融入更多娱乐元素(如傩舞表演)。宋代,商品经济推动除夕习俗向世俗化转型:贴春联(由桃符演变而来)、燃爆竹、吃年夜饭等习俗盛行。春联最初用于辟邪,后逐渐演变为用吉祥话语表达新年祝愿;年夜饭则成为家庭团聚的核心,北方吃饺子(寓意“元宝”),南方吃年糕(寓意“年高”),均象征对富足生活的向往。

四、明清至今:传统与时代的融合

明清时期,除夕的习俗趋于稳定,成为华夏民族更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。祭祖成为除夕的重要环节,人们在家中摆放祖先牌位,陈列供品(如鱼肉、水果),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感恩;贴年红(春联、窗花、福字)、挂灯笼等习俗进一步普及,红色成为节日的主题色,象征喜庆与吉祥。近代以来,除夕的庆祝方式虽有变化(如燃放爆竹的限制),但核心内涵始终传承:阖家团圆、除旧布新、祈福纳祥。2007年,除夕依《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》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,2014年曾调整出法定假日,2023年又鼓励用人单位安排职工休息,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。

除夕的兴起与发展,是华夏文明“慎终追远”“天人合一”理念的具体体现,其习俗既保留了古老的信仰内核,又不断融入时代元素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