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

admin

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其主流起源传说与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密切相关,这一说法历经1500余年传承,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核心符号。

一、屈原的历史身份与核心事件

屈原(约公元前339年—约公元前278年),名平,字原,战国末期楚国丹阳(今湖北秭归)人,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。他出身楚国王族,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,官至“左徒”(掌管内政外交的核心大臣),主张“举贤授能、富国强兵”“联齐抗秦”,力图使楚国成为对抗秦国的强国。他的改革主张触动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,遭到上官大夫靳尚、令尹子兰等人的诬陷与排挤,逐渐失去楚怀王的信任,最终被流放至沅、湘流域(今湖南、湖北一带)。

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

二、屈原投江的背景与过程

公元前278年,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都(今湖北江陵),楚国濒临灭亡。屈原得知这一消息后,悲愤交加,深感救国无望,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,怀抱一块石头投汨罗江自尽,以死明志。他留下的绝笔诗《怀沙》,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与对理想的坚守: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“宁溘死以流亡兮,余不忍为此态也”。

三、民众纪念屈原的习俗演变

屈原投江后,楚国百姓深感痛惜,纷纷前往汨罗江边凭吊。为了打捞他的遗体,渔夫们划船在江中来回搜寻;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,百姓们将米团、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(后来演变为用楝树叶包裹米团、外缠彩丝的“粽子”);还有百姓将雄黄酒倒入江中,试图药晕蛟龙水兽,保护屈原的遗体。这些行为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核心习俗:赛龙舟(象征抢救屈原的壮举)、吃粽子(纪念投粽护屈)、饮雄黄酒(驱邪避疫,后演变为外用)。

四、纪念屈原成为主流的原因

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文学成就使其成为端午节的核心符号。他“忧国忧民”的情怀、“九死不悔”的气节,契合了中华民族对“家国一体”的价值追求;其作品《离骚》《九歌》《天问》等,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,被誉为“中华诗祖”“辞赋之祖”。自唐代以来,文人墨客多以诗歌纪念屈原,如文秀《端午》诗云: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”;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“忠烈公”,并将五月初五定为法定纪念日。近代以来,屈原的“爱国精神”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,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“世界四大文化名人”之一,端午节也因此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