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重五节、天中节等,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。其由来融合了自然崇拜、历史传说与民俗演变,核心说法为纪念屈原,此外还有纪念伍子胥、曹娥及“恶月恶日驱避”等说法。
1. 主要由来故事
纪念屈原(最广泛认同):战国时期,楚国诗人屈原因反对秦国侵略、主张联齐抗秦被馋去职,流放期间写下《离骚》《天问》等不朽诗篇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都郢都,屈原悲愤交加,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。百姓为悼念他,纷纷划船打捞遗体,并投粽子入江以防鱼虾啃食,后逐渐形成赛龙舟、吃粽子的习俗。
纪念伍子胥(江浙一带流传):春秋时期,伍子胥助吴伐楚,五战五胜攻入楚都。后因直言劝谏夫差彻底消灭越国,被伯嚭诬陷谋反,赐剑自刎。夫差命人将伍子胥尸体装入皮革袋,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。吴人感其忠义,每年此日纪念他。
纪念曹娥(东汉传说):曹娥是上虞孝女,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。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,十七天后于五月初五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尸。后人为纪念她的孝节,兴建曹娥庙,其投江处定名为曹娥江。
恶月恶日驱避:先秦时期,五月被视为“毒月”,五日被视为“恶日”,相传这天邪佞当道、五毒(蝎子、蛇、壁虎、蜈蚣、蟾蜍)并出。民间通过插艾草、菖蒲、喝雄黄酒等方式驱邪避疫,这些习俗逐渐融入端午节。
2. 核心传统习俗
赛龙舟:起源于楚人打捞屈原遗体的活动,后演变为水上竞技。现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部分地区如广东金利镇将其打造成全民参与的“龙舟精神”载体,赛事融合团结拼搏的文化内涵。
吃粽子:最初为祭祀屈原的食物,用竹筒装米或菰叶包裹黍米,后演变为用糯米、馅料包裹于粽叶中的食品。品种丰富,有甜(豆沙、枣泥)、咸(鲜肉、蛋黄)之分,寓意纪念屈原与祈福。
挂艾草菖蒲:艾草象征“医草”,能驱虫、净化空气;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寓意“斩邪”。民间将艾草、菖蒲捆绑悬挂于门楣,或制成艾人、艾虎饰品,用于驱瘟避邪。
佩香囊:内装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包丝布,清香四溢。传说能避邪驱瘟,实际是襟头装饰,象征“长命百岁”“平安顺遂”。
栓五色丝线:用五彩丝线系于手腕、脚腕,象征“五行平衡”“驱邪避凶”。民间认为五色线能避开蛇蝎毒虫,需在夏季之一场大雨或洗澡时抛入河中,寓意“送走瘟疫”。
二、中秋节的由来与传统习俗
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又称祭月节、团圆节、月亮节,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。其由来与上古天象崇拜(祭月习俗)、神话传说(嫦娥奔月)及历史演变(唐代成为官方节日、宋代定型)密切相关。
1. 主要由来故事
上古天象崇拜:古代帝王有“春祭日、秋祭月”的礼制,中秋时节正值秋季中期(“中秋”即“仲秋之中”),月亮最圆最亮,故逐渐形成祭月习俗,寄托对自然的敬畏与丰收的祈愿。
嫦娥奔月神话:传说后羿射下九日,拯救苍生,获王母赐“不死药”。后羿不舍妻子嫦娥,将药交其保管。小人蓬蒙威逼嫦娥交药,嫦娥无奈吞药,飞升至月宫成为“月仙”。后羿思念嫦娥,每年八月十五摆设香案,供奉月饼、水果,祈求团圆。百姓效仿,形成中秋祭月、团圆的习俗。
2. 核心传统习俗
祭月:古代帝王、贵族及文人雅士的重要仪式,设大香案,摆放月饼、西瓜、苹果、红枣等祭品,红烛高燃,全家依次拜祭月亮,祈求福佑。民间延续“男不拜月”的传统,女性主导祭月活动。
赏月:源于祭月的娱乐化,唐代长安一带“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”,文人墨客留下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等名句。现成为家庭团聚、欣赏月色的温馨时刻。
吃月饼:最初为祭月供品,形如满月,象征“团圆”。宋代已有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的记载,明代成为全民食品,馅料丰富(豆沙、五仁、蛋黄等)。现成为中秋节的标志性符号,寓意家庭圆满。
点花灯:宋代已盛行,将“一点红”灯放入江中漂流,或 *** 芝麻灯、蛋壳灯、刨花灯等,寓意“光明”“驱邪”。南方地区如佛山秋色会将花灯打造成艺术品,成为节日亮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