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下一个节气是什么 夏至期间的气候特征

admin

二十四节气以“定气法”划分,每15度为一个节气间隔。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(第十个节气),太阳黄经达90度,标志着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达到全年最长。其后的下一个节气是小暑(第十一节气),太阳黄经升至105度,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。小暑的命名源于“暑”表示炎热,“小暑”意为天气开始炎热,但尚未达到全年最热的程度,随后便会进入一年中最热的“三伏天”(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入伏)。

夏至期间的气候特征

1. 气温显著升高,进入盛夏:夏至后,太阳直射点虽逐渐南移,但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仍多于散失,气温持续攀升,民间有“夏至不过不热”的说法。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升至22℃以上,南方多地开启“烧烤模式”,北方也逐渐摆脱凉爽进入高温时段。

夏至下一个节气是什么 夏至期间的气候特征

2. 雨热共季,梅雨与暴雨频发:夏至时节,长江中下游、江淮流域仍处于“梅雨季节”,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,易出现持续性强降水,甚至引发洪涝灾害;黄淮平原、华北等地进入雨季,降水集中且强度大。受地面强烈对流影响,午后至傍晚常出现“夏雨隔田坎”的雷阵雨,来得快去得也快,但局地性强。

3. 对流天气活跃,强降水与高温叠加:夏至后,空气湿度增大,午后气温高企,极易触发强对流天气(如雷暴、大风、短时强降水)。这种天气过程虽能短暂缓解高温,但也可能带来城市内涝、农田渍害等问题,需防范其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不利影响。

4. 白昼渐短,但仍较长: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(如北京白昼约15小时),此后白昼日渐缩短,但直至秋分前,白昼仍长于黑夜,日照时间充足,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光照条件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