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、广西名称中的“广”字,源于汉代设立的 广信县(今广西梧州与广东封开一带)。
一、“广”字的起源:广信县的设立
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平定南越国后,为贯彻“初开粤地,宜广布恩信”的怀柔政策,将岭南地区的重要治所命名为“广信县”。广信县地处漓水(桂江)与西江交汇处,是当时岭南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既是交趾刺史部(岭南九郡的更高行政机构)的治所,也是苍梧郡的郡治,管辖范围覆盖今广西东部、广东西部及北部地区。
二、“广”与两广名称的关联
宋代时,全国推行“路”级行政区划,岭南地区原属“广南路”。由于广南路地域辽阔、文化差异显著,宋太宗至道三年(公元997年)将其一分为二:以广信县为界,广信以东称为“广南东路”(简称“广东”),广信以西称为“广南西路”(简称“广西”)。此后,“广东”“广西”逐渐成为固定称谓,沿用至今。
三、广信县的历史地位
广信县作为岭南早期的核心区域,见证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融合,是粤语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也是“广府文化”的源头。其名称中的“广”字,不仅承载了汉代“广布恩信”的治理理念,更成为两广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