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减少高温暴露,规避风险时段与环境
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(气温更高、紫外线最强的时段)进行户外活动或工作;如必须外出,优先选择树荫、遮阳棚等阴凉处行走,避免太阳直晒;高温天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,尤其是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;合理使用空调、电扇降温,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28℃(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),并适当开窗通风。
2. 做好个人防护,备足防暑物资
外出时穿着宽松、透气、浅色的衣物(如棉质、丝质),有助于散热排汗;佩戴宽边帽(遮挡头部与面部)、太阳镜(保护眼睛),并涂抹SPF30以上的防晒霜(每23小时补涂一次);随身携带防暑降温用品,如清凉油、风油精、藿香正气水、冰贴、湿巾等,以便及时缓解中暑症状。
3. 科学补充水分与电解质,避免脱水
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(口渴表示身体已缺水),高温天气饮水量应增加至平时的1.5倍(约15002000毫升/天),少量多次饮用(每次150200毫升);大量出汗时,需补充电解质(如淡盐水、糖盐水、运动饮料),避免饮用含酒精、 *** 、高糖的饮料(如啤酒、咖啡、奶茶、冰激凌),这些饮料会加速脱水。
4. 调整饮食结构,增强抗暑能力
饮食以清淡、易消化为主,优先选择绿豆粥、扁豆粥、荷叶粥、冬瓜汤、西瓜翠衣饮等消暑食物;多吃富含水分的瓜果(如西瓜、黄瓜、西红柿、桃子),其水分含量高(80%90%),能有效补充水分;增加富含钾的食物(如香蕉、土豆、鲜豆类、绿茶),钾能维持电解质平衡,缓解倦怠无力;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(如鱼、蛋、奶、豆制品),弥补高温下蛋白质分解的增加;避免食用油腻、辛辣、生冷、过咸的食物(如炸鸡、辣椒、冰沙、咸菜),以免加重胃肠负担。
5. 保持充足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
夏季日长夜短,应保证充足睡眠(成人78小时/天),更佳就寝时间为2223时,更佳起床时间为5:306:30;睡眠时避免躺在空调出风口或电风扇下,以免引发空调病或热伤风;注意劳逸结合,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运动,身体疲惫时更易中暑。
6. 关注重点人群,早识别早处置
老人、儿童、孕妇、慢性病患者(如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)及体力劳动者是高温中暑的高危人群,需特别关注其健康状况:老人、儿童不宜单独留在车内(车内温度可快速升至60℃以上);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药,避免因高温导致病情加重;密切留意中暑先兆症状(如头晕、头痛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、注意力不集中),一旦出现,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,解开衣物,用冷水擦拭颈部、腋下、大腿根等部位降温,补充清凉饮料;若症状未缓解或出现高热(体温>40℃)、意识不清、抽搐等重症中暑症状,需立即拨打120送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