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20年,一群因宗教迫害逃离英国的清教徒(又称“朝圣者”),乘坐“五月花号”帆船历经66天艰难航行,抵达北美大陆的普利茅斯(今美国马萨诸塞州)。此时正值寒冬,他们面临食物匮乏、坏血病流行等生存危机,加上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,102名移民中仅50人熬过了之一个冬天。
生死攸关之际,当地的万帕诺亚格(Wampanoag)印第安人向清教徒伸出了援手:他们不仅提供了贮藏的玉米、土豆等越冬食物,还送来了猎获的野鸭、火鸡,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清教徒种植玉米、南瓜等作物,以及、捕鱼和饲养火鸡的技能。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,清教徒逐渐适应了新环境,1621年秋天迎来了之一次大丰收。
二、首次“感恩盛宴”的举办
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,同时也为了表达对印第安人无私帮助的感激,清教徒们在1621年秋天举办了一场为期三天的盛大宴会。他们邀请了万帕诺亚格印第安部落的首领马萨索伊特(Massasoit)及其族人一同参与,分享丰收的喜悦。宴会上的食物包括火鸡、鸭子、鹅、鱼、贝类、玉米、南瓜、蔓越莓等,既有清教徒的传统食物,也有印第安人提供的当地食材。
这场宴会被认为是“之一个感恩节”的雏形,体现了早期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互助与合作。此后,丰收后的感恩庆祝活动逐渐成为新英格兰地区的传统,但并未形成固定的日期。
三、感恩节成为全国性节日
18世纪末至19世纪,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、西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,感恩节的庆祝方式和意义也在不断演变。1789年,美国之一任总统乔治·华盛顿(George Washington)发布《全国感恩节公告》,将11月26日定为全国统一的感恩节,以感谢上帝对美国的庇佑。但由于各州对节日日期的规定不一,感恩节并未真正成为全国性的固定节日。
1863年,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的关键时期,时任总统亚伯拉罕·林肯(Abraham Lincoln)为了凝聚全国民心、促进和解,颁布《感恩节公告》,宣布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为全国性感恩节。这一举措使感恩节成为美国全国性的节日,象征着团结与感恩。
1941年,为了延长圣诞购物季、 *** 经济,美国总统富兰克林·罗斯福(Franklin D. Roosevelt)签署国会法案,将感恩节日期固定为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(而非传统的最后一个星期四)。这一调整延续至今,成为现代感恩节的固定日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