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族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,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、民和 *** 土族自治县、大通 *** 土族自治县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。其来源问题因缺乏系统文字记载,民间传说与学术界存在多种说法,但目前趋于一致的共识是:土族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,融合蒙古、藏、汉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的多源民族。
一、主要来源:吐谷浑人是土族的先民主体
吐谷浑是古代鲜卑族的一支,西晋末年(约公元313年)由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,至其孙叶延时建立吐谷浑国(公元329663年),统治范围涵盖今青海、甘肃南部及四川西北部。唐高宗龙朔三年(663年),吐谷浑国被吐蕃所灭,其部众分为三部分:一部分降附吐蕃并逐渐融合于藏族;一部分东迁融入汉族;留居故土(今青海、甘肃一带)的吐谷浑人成为土族的先民核心。
支撑依据:
地域吻合:土族主要聚居区(湟水沿岸、浩门河流域)与吐谷浑亡国前后活动区域高度重合;
名称传承:藏族称土族为“霍尔”(对青海境内黄河以北游牧民族的泛称),而“吐浑”(吐谷浑的简称)是“霍尔”的对音,“土”字即来源于“吐谷浑”的“吐”;
文化遗存:土族妇女传统头饰“吐浑扭达”(意为“吐浑人的头饰”)、民间传说中的“吐谷浑后裔”身份认同,均保留了对吐谷浑的记忆。
二、融合成分:蒙古人及其他民族的影响
土族的形成并非单一民族演化,而是融合了蒙古、藏、汉等民族成分的结果:
1. 蒙古人融合:
元代以来,蒙古势力进入青海地区,部分蒙古部落留居并与当地土著融合。互助县土族中广泛流传“成吉思汗部将格日利特率部留驻”的传说(《佑宁寺志》记载,格日利特死后被尊为“地方保护神”,铜像供奉于佑宁寺),且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,词汇约50%与蒙古语喀喇沁方言相近,这些都反映了蒙古文化的影响。
2. 藏、汉等民族融合:
吐谷浑亡国后,留居当地的部众与藏族长期相邻,吸收了藏传佛教信仰(如佑宁寺等藏传佛教寺院成为土族文化中心)及部分生活习俗;与汉族的交流(如农耕技术、语言词汇)也促进了土族的形成。
三、名称演变:“土人”称谓的由来
土族的“土”字并非“土著”之意,而是源于吐谷浑的“吐”。唐中期以后,吐谷浑被称为“退浑”“吐浑”(“浑”在蒙古语中意为“人”),元代时“吐浑”演变为“土人”,成为汉、回等民族对土族的称呼。明代文献(如《秦边纪略》)中已明确出现“土人”“土民”的记载,标志着“土族”作为民族称谓的初步形成。
综上,土族的来源是多元的,以留居青海、甘肃一带的吐谷浑人为主体,融合了蒙古、藏、汉等民族成分,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共同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