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有什么故事传说

admin

这是端午节最主流的传说。战国时期,楚国诗人屈原因倡导举贤授能、联齐抗秦遭贵族排挤,被流放沅湘流域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都郢城,屈原目睹祖国沦陷,心如刀割,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《怀沙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。百姓闻讯划船捞救无果,为防江河中的鱼虾啃食其身体,纷纷将米团投入江中;后来逐渐演变为用楝树叶包裹黍米、外缠彩丝的粽子。百姓荡舟江河寄托哀思,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。这些习俗成为端午节的核心内容,屈原的爱国精神也通过节日代代传承。

纪念伍子胥说

主要流传于江苏、浙江等吴国故地。春秋时期,伍子胥助吴伐楚,五战而入郢城,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。吴王夫差继位后,伍子胥因直言劝谏“彻底消灭越国”遭太宰伯嚭谗言陷害,被赐宝剑自刎。伍子胥死前嘱咐“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,以看越国灭吴”,夫差大怒,命人将其尸体装入皮革袋,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。百姓为纪念这位忠良,将端午节视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。

端午节有什么故事传说

纪念孝女曹娥说

流行于浙江东部地区。东汉上虞人曹娥,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。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,昼夜沿江号哭,十七天后于五月初五投江,五日后竟抱出父尸。此事传为神话,县府知事度尚为其立碑,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。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,在其投江处兴建曹娥庙,所居村镇改名为曹娥镇,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。

吴越龙图腾崇拜说

学者闻一多在《端午考》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》中提出。他认为,端午节是古代吴越地区“龙”的部落举行的图腾祭祀日。主要依据有三:一是吃粽子、赛龙舟均与龙相关(粽子投入水里怕被蛟龙窃取,龙舟则是仿龙形 *** );二是吴越百姓有“断发纹身”习俗,象征“像龙子”;三是五月初五用“五彩丝系臂”的风俗,是“像龙子”纹身习俗的遗迹。这一说法从文化根源上解释了端午节的起源。

恶日禁忌说

汉代北方认为五月五日是“恶月恶日”,因五月正值春夏之交,气候湿热,虫蠹并兴,易引发瘟疫,故有“不举五月子”(五月出生的婴儿无论男女都不抚养)的禁忌。民间流传“五月到官,至免不迁”“五月盖屋,令人头秃”等说法,认为此日诸事不宜。为避邪驱疫,人们会在门前挂菖蒲、艾叶,饮用雄黄酒,佩戴香囊,这些习俗逐渐成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