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的由来历史起源

admin

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农历九月初九,因“九”为阳数,两九相重,故称“重阳”,又称“重九”“登高节”“茱萸节”“菊花节”等。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,历经数千年的演变,融合了祭祀、祈寿、避灾、赏秋等多种文化内涵。

一、先秦:祭祀天帝与祖先的原始形态

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秋祀传统。《吕氏春秋·季秋纪》记载,九月秋收完毕后,古人会举行“大飨帝,尝牺牲,告备于天子”的仪式——将天子籍田收获的谷物藏入神仓,以隆重的礼仪祭飨天帝、感恩祖先,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。这是重阳节最古老的雏形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祖先的尊崇。

重阳节的由来历史起源

二、汉代:习俗初步定型

汉代是重阳节习俗形成的关键时期。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,西汉宫人贾佩兰称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云令人长寿”,说明此时已出现求寿、佩茱萸、食糕(蓬饵为早期重阳糕)、饮菊花酒等习俗。这些习俗融合了古代巫术(如茱萸驱邪、菊花酒避疫)与庆丰收的传统,成为重阳节的核心内容。汉代文献中“重阳”一词已广泛使用,节日名称正式确立。

三、魏晋南北朝:文化内涵拓展

魏晋时期,重阳节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。陶渊明在《九日闲居》诗序中提到“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”,展现了当时赏菊、饮酒的风尚。重阳节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,成为全民参与的节日。魏文帝曹丕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“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”的表述,强化了“久久”的吉祥寓意,奠定了重阳节“祈寿”的文化内核。

四、唐代:正式定为民间节日

唐代是重阳节的重要转折点。唐玄宗时期,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,宫廷与民间共同庆祝。登高、赏菊、佩茱萸等习俗已十分普及,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相关诗词(如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、杜甫《登高》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),使重阳节成为兼具民俗性与文学性的传统节日。

五、明清:习俗固化与传承

明清时期,重阳节的习俗进一步固化。明代皇宫中会举行“吃花糕”仪式,皇帝亲自登万岁山(今景山)祈福;民间则有登高、插茱萸、吃重阳糕(此时糕的种类更加丰富,如“糙花糕”“细花糕”)等活动。清代延续了这一传统,重阳节仍是重要的民间节日。

六、现代:从传统节日到老年节

20世纪80年代,随着社会对老龄群体的关注,部分地区将重阳节定为“老人节”,倡导尊老、敬老、爱老的风气。1989年,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“中国老人节”“敬老节”,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。如今,重阳节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,更成为关爱老年人的重要节日。

注:关于重阳节的起源,还有“祭祀大火”(古代星宿崇拜,大火星在九月隐退,古人举行送行仪式)、“桓景避瘟”(东汉传说,桓景登高避瘟魔)等说法,这些传说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,但未被纳入主流历史起源的主线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