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起居调养:顺应闭藏,早睡晚起
立冬后,自然界阳气渐趋闭藏,人体也应遵循“无扰乎阳”的原则,早睡晚起,保证充足睡眠(建议22时前入睡,早晨待太阳升起后再起床)。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、 *** 蓄积,增强身体抵抗力。要注意保暖:头部是“诸阳之会”,外出戴帽子可防寒邪侵袭;颈部有重要血管和穴位,穿立领装、戴围巾能保护颈部;腰部为肾之府,肾喜温恶寒,需避免露出腰部;脚部离心脏最远,易受凉,建议每天用40℃左右温水泡脚(水淹没踝关节,2030分钟,泡后擦干 *** 脚趾和脚掌心),促进血液循环。
二、饮食养生:温补为主,滋阴潜阳
冬季饮食应以“温补”为核心,多吃富含蛋白质、脂肪的食物(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虾、海参等),提升御寒能力;同时兼顾滋阴,避免外冷内燥,可适当食用藕、银耳、梨等润燥食物。黑色食物(如黑豆、黑芝麻、黑米、黑木耳)入肾,能补肾益精;坚果(如栗子、枸杞、松子)可补肾强筋、润肤养血,均为冬季佳品。需注意的是,温补要适度,避免过度食用羊肉等温燥食物,以免上火。
三、运动养生:轻缓适度,避免大汗
立冬后,气温降低,人体肌肉、韧带弹性下降,运动前需充分热身(如徒手操、轻器械练习),防止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。运动项目应选择轻缓的(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、慢跑),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度,避免剧烈运动(如快跑、器械训练),以免耗伤阳气。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,应避免在寒冷、大风天气外出运动,可选择室内活动,并保持空气流通。
四、情志调养:平和安宁,避免激动
冬季万物凋零,光照时间缩短,易让人产生情绪低落、抑郁等“季节性情绪失调”。此时应保持精神安宁,避免情绪激动(如生气、争吵),可通过晒太阳(上午10点至下午3点,每次30分钟)、与友人倾诉、听音乐、养花等方式调节情绪。尤其有心脑血管疾病者,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,加重病情。
五、保健要点:防寒护阳,细节把关
1. 防“五寒”:除了上述的头部、颈部、腰部、脚部保暖,还需注意“防鼻寒”——每天用拇指外侧沿鼻梁、鼻翼两侧上下 *** 30次(晨起、晚睡前各1次),增强鼻黏膜耐寒能力;“防颈寒”——避免颈部受凉,减少颈椎病发作风险。
2. 起床要缓:中老年人晨起时,遵循“三个半分钟”原则(醒来躺半分钟,慢慢坐起半分钟,双腿下垂床沿半分钟),防止因 *** 突然变化导致血压波动,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3. 补水润燥:冬季气候干燥,需及时补充水分,建议晨起、夜间各喝200毫升温水(小口饮用),降低血液黏稠度,预防脑卒中等意外。
4. 多晒太阳:冬季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,增强免疫力;晒太阳可补充阳气,改善心情。建议每天晒太阳30分钟(选择背风向阳处),尤其适合老年群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