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州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,端午节习俗既有全国共通的纪念屈原内核,也融入了地域文化基因,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景观。
一、纪念屈原的历史脉络
鄂州与屈原有着深厚渊源。战国时期,屈原流放江南时曾登临鄂渚(今鄂州樊湖、樊口一带),行吟泽畔,留下“乘鄂渚而反顾兮,欸秋冬之绪风”的诗句。泽林镇一带传说,百姓得知屈原沉江噩耗已是农历五月十五,遂扎制茅船放送,祈求鱼虫勿伤其身躯,这一习俗延续至今,成为鄂州端午的独特记忆。
二、传统习俗:驱疫、纪念与祈福
1. 挂艾草菖蒲:端午当天,家家户户将艾草、菖蒲插于门首或窗户,利用其特殊香味驱病、防蚊、辟邪,是入夏后预防疾病的传统方式。
2. 佩香囊:小孩佩戴香囊,内装艾草、薄荷等芳香中药,外包丝布,清香四溢。香囊不仅有避邪驱瘟之意,还是襟头点缀的饰品,老一辈人视为珍宝,最俏皮的款式是“猴子抱桃”。
3. 熏雄黄:民间认为“端午至,五毒出”,需驱五毒、防瘟疫。大人会点燃雄黄烟熏蒸房屋边角,给小孩额头涂抹雄黄酒,写成“王”字,寓意“镇邪驱毒”。
4. 吃特色美食:粽子是端午必备,有甜(豆沙、红枣)、咸(猪肉、蛋黄)两种口味;咸蛋、皮蛋也是时令风味,流油咸蛋拌饭、皮蛋拌调料堪称经典;本土小吃如“蛤蟆酥”(面粉发酵后油炸,形似蛤蟆)、“油梭”(芝麻糖馅油炸,形似饺子)也深受喜爱,燕矶、沙窝一带至今仍保留 *** 传统。
三、特色活动:龙舟与旱龙舟的交响
1. 龙舟竞渡:梁子湖区沼山镇的“穿花龙舟”是鄂州端午的特色活动。由“菩萨船”“红龙船”“黄龙船”“凤船”组成,龙舟在湖中“穿花游弋、夺标竞技”,寓意“龙凤呈祥”,曾代表湖北省参加“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”并获得银奖,彰显了屈原“鸾鸟凤凰、日以远兮”的意境与水乡民众的龙凤情结。
2. 泽林旱龙舟:泽林镇的大端午(农历五月十五至十八)以“旱龙舟”巡游为核心。旱龙舟长7米、高4米多,舟身装饰“72神”,栩栩如生。巡游队伍包括旗队、鼓乐队、屈原像队等,浩浩荡荡穿街而过,期间还有唱会戏、吟诗作对、书画展览等活动,既是纪念屈原的仪式,也是凝聚人心的民俗盛会。2014年,“泽林旱龙舟”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四、大小端阳的传统区分
鄂州有“初五为小端阳,十五为大端阳”的俗谚。小端阳(五月初五)主要是家庭内部的纪念活动,如吃粽子、挂艾草;大端阳(五月十五)则是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,有龙舟竞渡、旱龙舟巡游、唱会戏等活动,规模更大、氛围更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