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森林日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对森林资源保护的集体觉醒。1971年,在欧洲农业联盟于西班牙特内里弗岛召开的大会上,西班牙提出设立“世界森林日”的倡议,旨在呼吁各国重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,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各国的广泛支持并一致通过。同年11月,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正式确认该纪念日,明确了其“协调人类与森林关系、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”的核心目标。
1972年3月21日,全球迎来首次“世界森林日”(又称“世界林业节”)。此后,这一纪念日逐渐从“植树造林”的单一行动,扩展为涵盖森林生态保护、民生改善、国际合作等多维度的全球性议题。2012年12月21日,联合国大会通过第A/RES/67/200号决议,将“世界森林日”更名为“国际森林日”(International Day of Forests),并正式将其固定为每年3月21日,要求所有会员国根据本国国情开展相关活动,进一步强化了其国际性与影响力。
设立背景:森林危机与人类觉醒
古代文明中,森林就被视为“生命之源”。美洲印第安部落将森林视为图腾,认为“树木撑起了天空,若森林消失,世界之顶的天空将塌落,自然与人类将共同灭亡”,这种朴素的敬畏之情催生了早期的森林纪念活动。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,人类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激增,全球森林面积急剧萎缩: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显示,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一半,主要原因包括农业扩张、木材过度采伐、森林火灾及非法砍伐(如全球四大木材生产国——俄罗斯、巴西、印尼和民主刚果的木材均有相当比例来自非法渠道)。森林的锐减不仅破坏了生物多样性、加剧了水土流失与气候变化,更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,这促使国际社会必须采取联合行动。
核心宗旨:从“重视”到“行动”
世界森林日的设立,本质是人类对自身与森林关系的重新审视。其核心宗旨是通过每年的纪念活动,提高各级、组织及公众对“森林可持续管理、养护与发展”的意识,推动全球形成“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”的共识。如今,“世界森林日”已超越单纯的植树活动,更关注森林与民生、气候、生物多样性等深层次议题,如2023年主题为“森林与健康”、2024年为“森林与创新——创新型解决方案,创造更美好世界”,均体现了这一演变趋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