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昼夜均分,直射点南移
秋分当天,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(各12小时);此后,太阳直射点持续向南半球推移,北半球白昼逐渐短于黑夜(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),南半球则相反。
2. 气候由热转凉,昼夜温差加大
按气候学标准,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日平均气温降至22℃以下,标志着物候上的秋季正式到来。秋分后,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,气温下降速度明显加快;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(幅度常超过10℃),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等农谚生动描述了这一变化。
3. 自然物候的典型变化
秋分有三候:“一候雷始收声”(古人认为雷因阳气盛而鸣,秋分后阴气渐旺,雷声逐渐消失)、“二候蛰虫坯户”(蛰居的小虫钻入洞穴,用细土封住洞口以抵御寒气)、“三候水始涸”(天气干燥,水汽蒸发加快,河流、湖泊水量减少,部分沼泽及水洼干涸)。
4. 农业生产的“三秋”大忙时节
秋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,进入“秋收、秋耕、秋种”繁忙期: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(农谚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);长江流域及南部地区正忙着晚稻收割,抢晴耕翻土地以准备油菜播种。此时需防范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的不利影响——干旱会导致作物减产,连阴雨则可能使作物倒伏、霉烂或发芽。
5. 传统习俗的文化印记
秋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:秋祭月(古代帝王春分祭日、秋分祭月,后因秋分日期不固定,祭月节调至中秋)、吃秋菜(岭南地区采摘野苋菜“秋碧蒿”,与鱼片煮汤,寓意“洗涤肝肠、平安健康”)、送秋牛(民间艺人送印有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案的“秋牛图”,说吉祥话祈愿秋耕顺利)、粘雀子嘴(煮不包心的汤圆置于田边,防止麻雀啄食庄稼)等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