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。其名称中的“分”为“半”之意,包含两层核心含义:其一,昼夜平分——秋分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时长相等(均为12小时),此后北半球昼渐短、夜渐长,南半球则相反;其二,平分秋季——按中国古代“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”划分四季的 *** ,秋季从立秋开始至霜降结束,秋分日恰好处于秋季90天的中间,故称“平分秋色”。
二、秋分的传统寓意
1. 阴阳均衡的自然之道:秋分时节,暑热彻底消退,寒凉尚未至深,天地间阴阳之气达到相对平衡,符合中华文化“中庸和谐”的追求。此时自然万物处于“收”的状态——雷声渐歇(古人认为雷因阳气盛而鸣,秋分后阴气起而收声)、蛰虫封洞(准备冬眠)、河湖渐涸(降水减少),呈现出一派“收敛、安宁”的景象。
2. 农耕文化的重要节点:秋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,民间有“秋分无生田,准备动刀镰”的谚语。此时北方地区忙着收割玉米、大豆、高粱等作物,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(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);南方地区则处于晚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期,需防范“秋分寒”(低温阴雨)对产量的影响。秋分不仅是“收获”的季节,也是“播种”的季节,承载着“春华秋实”的农耕智慧。
3. 祈求丰收与平安的民俗载体:秋分曾是传统的“祭月节”(后因秋分不一定有圆月,改至中秋),古人通过祭月仪式感恩自然、祈求月神保佑;还有“粘雀子嘴”(用不包馅的汤圆粘在田间,防止麻雀啄食庄稼)、“竖蛋”(尝试将鸡蛋竖起,寓意“平衡与好运”)、“吃秋菜”(岭南地区采摘野苋菜与鱼片煮汤,祈求家宅安宁、身壮力健)等习俗,这些活动均寄托了人们对丰收、平安的美好期盼。
4. 顺应时节的秩序象征:秋分的“平分”特性延伸至社会秩序层面,古人会在秋分时检校度量衡(如长度、体积、重量单位),确保公平交易;古代死刑多在秋分之后执行(“秋后问斩”),源于“秋属金,金主杀”的五行观念,体现了“则天应时”的社会治理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