粽子是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食物,南北口味差异显著。北方粽子以甜味为主,常用豆沙、红枣、蜜饯等为馅料,部分地区会在煮好的粽子上撒糖食用;南方粽子则以咸味著称,馅料多为五花肉、咸蛋黄、香菇、蚝干等,其中广式粽子(如裹鲜肉、咸蛋黄的梭子形粽子)最为知名。包裹形式上,南方多用箬叶或蒲草叶包成菱角形、梭子形,北方则常用长方形或圆柱形粽叶/苇叶包裹。
“五黄”与“五红”:江南与江淮的特色组合
江南一带(如江浙、上海)有端午食“五黄”的习俗,“五黄”指黄鳝、黄鱼、黄瓜、咸蛋黄和雄黄酒(现多以普通黄酒替代)。其中,黄鳝是端午时节的当令食材,肉质肥硕鲜嫩,民间有“端午黄鳝赛人参”的说法,常见做法有响油鳝糊(苏帮菜经典,用料酒、姜葱爆炒去腥,出锅浇热油);“五红”则是江淮地区的习俗,包括烤鸭、苋菜、红油鸭蛋、龙虾、黄鳝,寓意“吓退五毒”(蛇、蝎、蜈蚣、壁虎、蛤蟆),求夏日平安。
打糕:延边朝鲜族的民族特色美食
吉林延边的朝鲜族将打糕作为端午必备食物。 *** 时,将艾蒿与糯米饭放入独木凿成的大木槽中,用长柄木槌反复捶打至粘连成糕,成品清香扑鼻,可直接食用或蘸糖、蜂蜜。打糕不仅味道独特,更承载着朝鲜族的民族文化,是端午期间家庭团聚的重要食品。
面扇子:甘肃民勤的“扇形”传统食俗
甘肃民勤一带的端午美食“面扇子”,以发面蒸制而成,呈扇形(通常5层),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,表面捏出各种花纹并染上颜色,外观精美。这种食俗源于古代端午节制扇、赠扇的风俗,寓意“驱邪避暑”,是当地端午节的标志性美食。
煎堆:福建闽南的“补天”传说美食
福建晋江、台南等地区的端午特色是“煎堆”(又称炸麻薯、麻团),由面粉、米粉或番薯粉调成浓糊状,下油锅煎至金黄酥脆。相传古时闽南端午前雨季连绵,民间认为是“天公穿洞”,吃煎堆能“补天”止雨,这一食俗逐渐演变为端午传统,象征“驱邪祈福”。
茶蛋/盐水蛋:江西等地的“平安符号”
江西南昌、浙江等地端午有煮茶蛋(鸡蛋、鸭蛋、鹅蛋均可)和盐水蛋的习俗。煮好的蛋会在蛋壳上涂红色,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脖子上,寓意“逢凶化吉、平安顺遂”。茶蛋的做法注重入味,通常会用红茶、香叶、八角等香料煮制,使蛋白带有大理石花纹,蛋黄也有浓郁香味。
臊子面:陕西的“夏日爽口面食”
陕西端午节的“主角”之一是臊子面,其中岐山臊子面最为有名。其特点为“薄筋光、酸辣香、煎稀旺”:面条薄而筋道,汤汁用姜蒜、花椒、醋、辣椒等爆炒而成,加入臊子肉(猪肉末)和臊子菜(黄花、胡萝卜、木耳、土豆等切丁),酸辣爽口,适合夏日食用。臊子面讲究“稀”,一碗只有一两根面,用小碗盛装,俗称“一口香”。
绿豆糕:江浙的“消暑小食”
江浙地区端午有吃绿豆糕的习俗,绿豆糕以绿豆为主要原料,碾成细粉后加入面粉、白糖、麻油拌匀,蒸熟后刷一层麻油即可。北方绿豆糕不加油脂,入口松软;南方绿豆糕加油脂,口感细腻清香。绿豆糕具有清热解毒、利水消肿的功效,是端午期间消暑的必备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