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处:宋·朱熹《五朝名臣言行录·卷七》
近义词:一了百了、一笔勾消
反义词:一挥而就、债台高筑
成语故事
北宋庆历三年(1043年),范仲淹因直言敢谏被宋仁宗擢升为参知政事(副宰相),与韩琦、富弼等大臣共同推行以“整顿吏治”为核心的庆历新政。当时,北宋官僚体系臃肿,许多官员凭借资历晋升,尸位素餐,严重阻碍国家治理。为选拔贤能、革除积弊,范仲淹亲自核查全国官员名册,逐一审视各地官员的政绩与品行。
当他发现不称职的官员时,毫不犹豫地拿起毛笔,在名册上一笔勾去其姓名,果断撤销其职务。空缺的职位则从下一级德才兼备的基层官员中选拔补充,确保官员队伍的效能。这一举措虽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“奶酪”,但也引来了好友富弼的担忧——富弼劝说道:“你这一笔勾下去,这些官员全家都会伤心痛哭啊!”范仲淹却坚定地回应:“一家哭,总比千家万户哭好!若让这些不称职的官员继续尸位素餐,只会祸害更多百姓,造成更大的民怨。”最终,他坚持将所有不称职的官员全部罢免。
庆历新政因触犯贵族官僚的核心利益,遭到强烈 *** ,推行不足一年便宣告失败。范仲淹也被贬至陕西任四路宣抚使。但这次改革中“为民除弊”的决心,成为他一生为官的鲜明注脚——同年,他写下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千古名句,成为中国文人“家国情怀”的典范。
成语寓意
“一笔勾销”原本指范仲淹用笔勾去不称职官员姓名的行为,后比喻彻底取消、不再计较某件事(如旧账、恩怨、计划等)。故事中,范仲淹面对好友的劝阻,依然选择站在百姓的立场上,果断处理腐败官员,体现了他公私分明、原则至上的品质。这启示我们:在处理原则性问题时,不应因个人情感或短期得失而妥协,应像范仲淹那样,以大局为重,敢于担当,果断摒弃损害集体利益的人和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