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备年货:进入腊月,家家户户开始采购年货,包括春联、福字、灯笼、新衣服、烟酒、糖果、肉类、蔬菜等,部分地区还会 *** 特色年食(如年糕、炒米糖、打糕)。过去人们会赶大集采购,现在则更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囤货,为过年做物质准备。
2. 做年食:年食是春节的重要载体,各地有不同的特色食品。比如河南的“灶糖”“火烧”(祭灶用),林州的“扁食”(饺子,三十晚上包好,初一食用,有的包寓意“有福”),铜陵的“粑粑”(用米粉炒熟后填入咸菜、红豆等馅,蒸制而成),青海的“麦仁饭”(新麦碾去皮与牛羊肉共煮,腊八食用,寓意“天天忙过年”)。这些年食不仅用于自家食用,也是走亲访友的礼品。
3. 扫尘:腊月二十四前后,家家户户进行“扫尘”(北方称“扫房”,南方称“掸尘”),彻底打扫房屋、庭院,擦洗门窗、家具,拆洗被褥窗帘,清除一年的灰尘和杂物。民间认为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扫尘寓意“除陈布新”,扫去旧年的晦气,迎接新年的好运。
4. 祭灶:腊月二十三(北方)或二十四(南方)是小年,主要习俗是“祭灶”。人们会在灶台上摆放灶糖、灶卷、灶马等供品,焚烧香表,祷告灶神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”。祭灶的目的是让灶神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,为家庭带来福气。祭灶后,人们会吃灶糖、火烧等食品,分享节日的喜悦。
5. 贴春联与窗花:腊月二十八前后,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、窗花和“福”字。春联以对仗工整、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愿景(如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),窗花则以吉祥图案(如“连年有余”“三羊开泰”“竹报平安”)为主,贴“福”字时有的会倒贴,寓意“福到”。这些装饰为家里增添了浓浓的年味。
6. 理发与剃头:民间有“有钱没钱,剃头过年”的说法,小年前后,理发店生意红火,男女老少都会去理发、剃头,换一个新发型,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。这一习俗寓意“辞旧迎新”,去掉一年的烦恼。
二、主要的春节前民俗活动
1. 祭灶节: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是小年的核心活动,除了祭灶神、吃灶糖,部分地区还有“送灶神”的仪式,比如河南农村会放鞭炮,送灶神上天。祭灶节被视为春节的序幕,标志着过年进入倒计时。
2. 扫尘日:腊月二十四的扫尘是春节前的重要仪式,全家老少齐动手,打扫房屋内外。扫尘不仅是为了清洁,更是为了扫去一年的晦气,寓意“除旧布新”。古时还有“翻黄历看日子”的习俗,选一个宜洒扫的吉日进行。
3. 办年货:腊月里的办年货是春节前的“重头戏”,人们会采购各种年货,包括吃的、穿的、用的。过去人们会去集市、庙会采购,现在则更多选择超市、电商平台。办年货的过程充满了期待和喜悦,是春节前的重要仪式。
4. 做年食:做年食是春节前的“家庭大事”,比如林州的“捏扁食”(全家女子一起动手,盘馅、和面、捏饺子),铜陵的“做粑粑”(用米粉炒熟后填入馅,蒸制而成),青海的“炸油饼”“煮麦仁饭”(腊八食用)。这些年食不仅是美食,更是家庭团聚的象征。
5. 贴春联与窗花:腊月二十八前后的贴春联、窗花是春节前的“装饰仪式”,家家户户用春联、窗花、福字装饰房屋,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。这一习俗寓意“迎福纳祥”,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。
6. 祭祖:腊月二十九或除夕前,有些地方会举行祭祖仪式,比如铜陵的“上坟请祖”(二十九早晨请祖,摆供品、烧香、放鞭炮),林州的“三十捏仁出锅后祭祖”(包好扁食后,先煮一盘,到坟上祭祖)。祭祖是春节前的重要传统,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