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小暑与大暑:夏季炎热程度的递进
小暑和大暑均为夏季节气,核心差异在于炎热程度与阶段性。
时间与定义:小暑是夏季第五个节气(公历7月68日交节),标志“暑气始至”,但未达峰值;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(公历7月2224日交节),意为“炎热之极”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。
气候特征:小暑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步升高,天气渐热,偶有暴雨;大暑时阳光最猛烈、高温持续,南方多地进入“伏旱期”,北方则因雨季来临出现旱涝转换,湿热难耐。
农事与生活影响:小暑需加强田间管理(如防旱、防病虫害),部分地区开始“入伏”;大暑时农作物生长最快,但需防范洪涝、台风等灾害,民间有“大暑不浇苗,到老无好稻”的农谚。
2. 冬至与夏至:昼夜长短与阴阳转化的对立
冬至和夏至是反映太阳直射点极端位置的节气,体现阴阳消长的对立。
时间与太阳位置: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(公历12月2123日交节)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;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(公历6月2122日交节),太阳直射北回归线。
气候与物候:冬至后气温持续下降,进入“数九寒天”,北方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习俗;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,进入高温旺季,南方多地有“夏至吃面”的传统,寓意“尝新”“避暑”。
寓意与文化:冬至象征“阴极阳生”,是传统祭祖、团圆的日子;夏至象征“阳极阴生”,部分地区有祭祀地神、祈求丰收的活动,如北京“夏至羹”、江南“夏至粽”。
3. 谷雨与立夏:春季与夏季的过渡衔接
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,立夏是夏季之一个节气,二者标志季节转换的不同阶段。
时间与季节意义:谷雨在公历4月1921日交节,意味着“雨生百谷”,春季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;立夏在公历5月57日交节,标志“夏气始至”,万物进入旺盛生长阶段。
气候特征:谷雨时降水明显增多,气温回升但仍有波动(如“倒春寒”),适合水稻、玉米等春播作物种植;立夏后气温显著升高(南方多地达22℃以上),雷雨增多,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旺季,民间有“立夏看夏”的说法。
农事重点:谷雨以“春播扫尾”为主(如插秧、种瓜),需防范雨水过多导致的渍害;立夏以“夏管起步”为主(如追肥、除草),需应对高温干旱或暴雨对作物的影响。
4. 春分与秋分:昼夜平分的对称节气
春分和秋分均为“昼夜平分”的节气,但因季节不同,气候与农事差异显著。
时间与昼夜特征:春分(公历3月2022日交节)、秋分(公历9月2224日交节)太阳均直射赤道,全球昼夜等长。
气候差异:春分时气温回升,雨水增多,南方进入“桃花汛”,北方开始春耕;秋分时气温下降,秋高气爽,北方多地进入“秋收季”,南方晚稻进入灌浆期。
农事与习俗:春分有“竖蛋”“吃春菜”习俗,农事重点是“春播”(如小麦、油菜);秋分有“祭月”“吃秋蟹”习俗,农事重点是“秋收”(如稻谷、棉花),民间有“秋分无生田,不熟也得割”的说法。
5. 立春与春分:春季的开始与中点
立春与春分均为春季相关节气,但阶段意义不同。
时间与季节定义:立春是春季之一个节气(公历2月35日交节),标志“冬去春来”,万物开始复苏;春分是春季中点(公历3月2022日交节),标志“春已过半”,气候进入温暖稳定的生长阶段。
气候特征:立春时气温仍较低(北方多在0℃以下),寒潮频发,万物处于“萌动”状态;春分时气温回升(南方多在10℃以上),阳光明媚,百花盛开,进入“春耕大忙”时节。
农事与习俗:立春有“迎春”“打春”习俗,农事重点是“备耕”(如翻地、施肥);春分有“春祭”“放风筝”习俗,农事重点是“播种”(如水稻、玉米),民间有“春分种瓜点豆”的农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