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玉雕根脉深厚,源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:在扬州蜀冈与高邮龙虬庄等遗址出土的玉璧、玉琮、玉璜、玉管等,证明此地早在约4000年前已有琢玉活动;古籍《书经·禹贡》载有“扬州贡瑶琨”,亦印证其早期贡玉传统。历代递进中,于汉代形成系统的透雕、阴线刻与浅浮雕技艺;唐宋时期工艺持续精进并出现镂空、链条技艺;至清乾隆时期进入巅峰,扬州成为全国大型玉器 *** 中心,“两淮盐政”在扬州建隆寺设“玉局”,承制宫廷巨制,奠定“天下玉,扬州工”的美名。2006年5月20日,“扬州玉雕”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编号Ⅶ-28),2019年11月由扬州玉器厂有限责任公司承担项目保护单位。
工艺技法与审美特征
扬州玉雕以“量料取材、因材施艺”为根本法则,强调“相玉”与整体设计能力。技法上融汇阴线刻、深浅浮雕、立体圆雕、镂空雕等,并以“山子雕”(大型山石人物景观)与“链子活”(玉链、玉环连缀)见长,使作品兼具浑厚、圆润、儒雅、灵秀、精巧与“秀丽典雅、玲珑剔透”的审美气质。材料上兼用白玉、翡翠、碧玉、岫玉、水晶、玛瑙、绿松石、青金石等,既善小件的玲珑,亦能驾驭数千斤乃至逾万斤的巨型陈设玉,展现综合材料与超大尺幅的工艺统筹能力。
代表作品与工艺高度
历史与当代的名作共同构成“扬州工”的高光谱系:西汉《白玉蝉》(以和田玉雕成,线条凝练、推磨见功,被誉为“蝉王”);清代乾隆朝巨制《大禹治水图》玉山(以青白玉为材,通高约224厘米,前后雕琢约6年,用工约15万,耗银一万五千余两,为“玉器之王”);现代名作如《宝塔炉》、《聚珍图》、《五行塔》、《螳螂白菜》等,或被国家收藏,或在国内外大展中屡获嘉誉,展现扬州玉雕在巨制与精微两端的双向突破。
传承生态与当代创新
体系化传承与教育并进:1956年2月创建扬州玉器厂,推动技艺复兴;当代形成以顾永骏、江春源、高毅进、薛春梅等为代表的国家级传承人梯队,并创办扬州玉器学校持续培养人才。产业层面,以扬州玉器厂为代表的企业推进“线上+线下”联动,常态化电商直播(单场约十万元、每周多场),2021年整体线上销售增长超25%,并通过与头部平台合作拓展定制与传播,使“扬州工”在当代审美与市场环境中持续焕发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