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所说的“端午布”,多指端午前后赠给孩子的各类布制吉祥物,尤以布老虎(又称“小艾虎”)为代表,也有地区送布娃娃。端午在传统观念里是“毒虫滋生、邪祟易侵”的时节,长辈以布艺寄托护佑之意:虎被视为能“食五毒”、镇邪驱祟,故以布虎护儿;系五色丝(又称长命缕、续命缕)亦源于古老的辟邪观念,后来与布艺馈赠相叠加,形成端午赠布的习俗。总体寓意是祈愿孩子健康成长、辟邪纳福。
地域做法与称呼
陕西兴平:外婆在端午给外孙送“布胖娃”。常见两类:一类给新生儿至3岁,约一寸多大小,白布为体、棉花为瓤,肚兜缀小红布;一类给3—5岁(体弱可送至12岁)的“喜娃/洗娃/耍娃娃”,体量更大,寓意祈嗣与护生。
河北胜芳古镇:流行“小老虎褡裢”,将约一寸的布艺小老虎与布蒜头、布黄瓜、布粽子串成一串给孩子佩戴,寓意震慑“五毒”(蟾蜍、蜈蚣、蛇、壁虎、蝎子),护佑平安。
甘肃一带:送“小艾虎”时,会在虎尾上端缝一朵花;端午过后将花摘下丢入雨水或池塘,寓意送走“天花”,祈愿孩子无病无灾。
北京及华北、东北等地:端午常见布老虎、布枕、布生肖等节令玩具,既作玩具亦寓护佑;旧俗还会以雄黄点额书“王”字,取虎威辟邪之意。
常见形式与材料
端午布艺多用棉布、丝绸等缝制,内填锯末、谷糠,以彩绘、刺绣、剪贴表现五官与纹样;常与五色丝线、香包、葫芦等组合佩戴。造型强调“头大、眼大、嘴大”以显虎威,又保留稚拙可爱。部分地区还会在“小艾虎”上缝制“五毒”图案,取“以毒攻毒”之意;在河南灵宝、山西长治等地尤常见此类做法。
送的对象与时机
外婆送外孙/外孙女:在陕西兴平,端午由外婆给外孙送“布胖娃/喜娃”,是当地颇具代表性的端午礼俗。
亲友邻里互赠:不少地方把端午布视为应时礼,亲戚邻居会为新生儿或幼儿互送布艺,表达护佑与祝福。
新生儿与幼儿:多在出生当年或次年端午开始赠送,部分地区会持续到3岁,个别会延至12岁(以祛病保安康)。
与五色丝和香包的关系
端午赠布常与五色丝相伴:古人以五色丝系臂辟邪,后演变为佩戴香包、系五彩绳等节俗。香包内常装艾草、冰片、檀香等芳香药材,既祛秽保健,又寓吉祥;不少地区旧俗认为端午过后宜将旧香包弃置,以示祛病除秽。布艺与五色丝、香包一道,构成端午“护儿避疫”的象征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