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列哪项是重阳节的风俗

admin

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)是中国传统节日,承载着“祈福长寿、驱邪避灾”的古老诉求,其风俗融合了自然时序、民间信仰与文化传承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
1. 登高望远:秋游祈福的传统仪式

登高是重阳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,源于古人对“九九”阳数的崇拜(九为阳数之极,“九九”象征永恒)及“辞青”传统(秋收后告别夏季,迎接寒冬)。古人认为登高可亲近自然、舒展身心,更能“避灾祈福”——东汉《续齐谐记》中“桓景登高避祸”的传说,更强化了这一习俗的民间认同。如今,登高已从“避灾”演变为“健身”与“赏景”,金秋九月天高气爽,登高山、临高塔或漫步郊野,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。

下列哪项是重阳节的风俗

2. 赏菊品酒:秋日的雅趣与祈寿符号

重阳节又称“菊花节”,此时菊花正值盛开,象征“长寿”与“坚韧”(菊有“延年客”“延寿客”之称)。魏晋时期,文人墨客已兴起“赏菊赋诗”之风(如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);唐代则将赏菊与宴饮结合,成为全民风尚。菊花酒是重阳“必饮”的吉祥酒,汉代《西京杂记》记载“饮菊花酒令人长寿”,古人认为其可祛灾祈福、延年益寿,明清时期仍盛行于民间。

3. 佩茱萸:驱邪避灾的“辟邪翁”

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,其香味浓郁,具有驱虫去湿、逐风邪的作用。古代民间认为,九月初九是“逢凶之日”,佩茱萸可“辟除恶气、御初寒”。晋代《风土记》载“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”,唐代更成为全民习俗——不仅佩带茱萸,还将茱萸插于门窗、制成香袋,甚至用茱萸泡酒饮用。茱萸因此被称为“辟邪翁”,成为重阳节“驱邪”的核心符号。

4. 吃重阳糕:谐音祈吉的节日美食

重阳糕又称“花糕”“菊糕”,是重阳节的特色食品,其名称与“高”谐音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; *** 时常加入枣、栗、杏仁等果脯,象征“早立子”“利长久”。古代重阳糕有严格讲究:需作成九层(像宝塔),上面放置两只小羊(呼应“重阳”之“阳”),或插小红纸旗(代替茱萸),象征“登高”与“避邪”。如今,重阳糕的 *** 更加多样化,但仍保留着“祈吉”的核心内涵。

5. 晒秋:山区农俗的秋收庆典

晒秋是南方山区(如江西婺源、安徽黟县)特有的重阳习俗,源于秋收后“尝新荐祖”的传统。山区地势复杂,村民利用房前屋后、窗台屋顶架晒、挂晒农作物(如辣椒、玉米、南瓜),形成“层林尽染”的壮观景象。如今,晒秋已从“实用”演变为“文化”,婺源篁岭的晒秋节更是成为“最美中国符号”,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。

6. 敬老:现代赋予的时代内涵

1989年,我国将重阳节定为“老人节”(2012年写入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),赋予其“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”的时代内涵。节日期间,各地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、开展文艺活动,或通过慰问、志愿服务等方式,传递对老年人的关爱。这一演变让重阳节从“传统节日”升华为“文化符号”,承载着中华民族“孝亲敬老”的传统美德。

以上风俗均体现了重阳节“以人为本、顺应自然”的文化内核,既有对传统信仰的传承,也有对现代生活的融入,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文化记忆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