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伏是“三伏天”的起始阶段,其日期由干支纪日法和二十四节气共同确定,核心规则是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——从夏至当日开始,数到第三个带“庚”字的干支日,即为初伏的之一天。
1. 关键术语解析
庚日:干支纪日法中,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与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组合而成的60天循环中,带有“庚”字的日子(如庚子日、庚寅日、庚辰日等)。因天干每10天循环一次,庚日每隔10天出现一次。
夏至:二十四节气之一,通常在每年公历6月20日22日之间,是北半球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。入伏的起始计算以夏至日为基准。
2. 具体计算步骤
① 确定当年夏至的公历日期(如2025年夏至为6月21日);
② 从夏至日开始,依次查找后续的庚日(可通过日历或干支纪日工具查询);
③ 数到第三个庚日,即为初伏的之一天(如2025年夏至后,之一个庚日是6月22日,第二个是7月2日,第三个是7月12日,故2025年初伏从7月12日开始)。
3. 中伏与末伏的确定规则
中伏:初伏结束后,从第四个庚日开始进入中伏。中伏的持续天数取决于夏至到立秋之间的庚日数量——若有4个庚日,中伏为10天;若有5个庚日,中伏为20天(如2025年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,故中伏为10天)。
末伏: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为末伏的之一天,持续10天(如2025年立秋为8月7日,立秋后之一个庚日是8月11日,故末伏从8月11日开始)。
4. 入伏日期的范围说明
由于庚日的分布不固定,入伏日期并非完全固定,但通常集中在公历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(本世纪仅有2084年例外,为7月10日)。若入伏日期早于7月17日,当年三伏天多为40天(中伏20天);若晚于7月18日,三伏天多为30天(中伏10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