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笙会是苗族、侗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盛会,以芦笙演奏为核心载体,融合歌舞、竞技、祭祀与社交于一体,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。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苗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与信仰:一说源于庆祝丰收,感恩自然馈赠;二说为纪念历史事件,如抵御外侮、寻求和平;三说源自神话传说,如贵州黔东南舟溪芦笙节源于“茂沙救阿旺”的传说(茂沙射死野鸡精救出阿旺,后以芦笙会纪念);四说与祭祀祖先相关,通过芦笙乐舞祈求祖宗保佑、风调雨顺。早在唐代,西南地区已广泛流行吹芦笙,宋代文献(如《桂海虞衡志》《岭外代答》)均有“卢沙”(芦笙前身)的记载,明清时期逐渐形成固定节期与仪式。
二、主要分布与核心场地
芦笙会主要流行于贵州、广西、湖南等省区的苗族、侗族聚居地,其中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为集中,如凯里、黄平、从江、榕江等地的芦笙节规模宏大、影响深远。各地芦笙会有固定场地(称为“芦笙坪”或“芦笙堂”),多为村寨先祖开辟的纪念标志,不得侵犯。例如:
黔东南舟溪芦笙节的主场地为河沙坝芦笙堂,每年正月十六至二十一举行;
黄平谷陇芦笙节的主场地为平缓宽阔的山坡,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举办;
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整依直坡会(红水乡良双村),以“奇石”为中心,每年正月初十举行,已有300多年历史。
三、核心活动与仪式流程
芦笙会的活动围绕“芦笙”展开,融合传统仪式与群众参与,主要包括:
1. 祭祀仪式:节日前由寨老带领村民举行祭芦笙柱(苗语“栋嘎”)仪式,鸣放鞭炮、燃烧香烛,感谢神灵与祖宗保佑;部分地区还会祭祀祖先,祈求新年平安、五谷丰登。
2. 芦笙踩堂(踩芦笙):群众性集体舞,数十支芦笙队围着芦笙柱吹奏,男女老少围成圆圈跟随节奏舞蹈。芦笙曲调分为祭祀调(用于丧葬)、抒情调(用于吉庆)、叙事调(用于讲述历史),舞步有“踩”(轻微屈伸踏节奏)、“跳”(动力脚颤动、上身摆动)之分,动作刚柔并济。
3. 赛芦笙:以芦笙队的演奏技巧与曲目丰富度为评判标准,包括“比响”(两支芦笙队在远处比声音大小,裁判听音判断胜负)、“比技”(芦笙手的转调、换气、指法技巧),获胜队伍获得奖旗、封包等奖励。
4. 配套活动:
斗牛/赛马:芦笙会的重要娱乐项目,斗牛场面激烈,赛马则考验骑术,增添节日热闹氛围;
对歌/游方:男女青年通过对歌传情,如青苗支系的“牵羊”习俗(女青年解下腰带拴在男青年腰带上,跟随跳舞,后续通过馈赠、往来确定婚约);
民族服饰展示:苗族姑娘身着银饰盛装(头饰、项圈、手镯、围腰等),银器碰撞叮当作响,成为节日一道亮丽风景。
四、文化内涵与当代传承
芦笙会是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,承载着多重文化内涵:
信仰传承:通过祭祀仪式连接祖先与当下,强化民族认同;
社交功能:为青年男女提供择偶平台,通过“牵羊”“对歌”等形式促进情感交流;
技艺保存:芦笙 *** (、笙管、笙斗的选材与 *** )、芦笙曲目(如《诺德仲之歌》《大悲调》)、芦笙舞(踩堂舞、竞技舞)等传统技艺在节日中得以传承;
文旅融合:当代芦笙会逐渐发展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,如贵州凯里国际芦笙节(1999年起举办)、广西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(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),通过吸引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,同时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