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所不知的福建八闽文化

admin

1. “八闽”之称的多元起源

福建别称“八闽”,并非仅因北宋“八州、军”的行政建制。其起源可追溯至更早:其一,周代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记载“七闽”,为福建简称“闽”的源头,“八闽”是后续行政演变后的称谓;其二,唐末中原战乱,林、黄、陈、郑、詹、邱、何、胡八大姓氏“衣冠南渡”,率先定居闽北及晋安(今福州),成为福建文化的重要传承者,“八姓入闽”也成为“八闽”的民间记忆;其三,北宋雍熙二年(985年)福建路设六州二军(福、建、泉、漳、汀、南剑六州,邵武、兴化二军),南宋时升建州为建宁府,仍辖八州、军,元代设八路,明初改为八府,“八闽”由此成为稳定的行政与文化符号。

2. 戏神田公元帅的神秘起源

你所不知的福建八闽文化

闽西客家木偶戏的核心神灵“田公元帅”(雷海青),其起源充满传奇色彩。相传唐朝开元年间,一位农村姑娘在稻田中吞食奇特谷粒后怀孕,朝廷乐师雷海青为避非议,以“田”为姓收其为子(“田”象征谷物孕育之恩)。后来,雷海青成为闽西客家木偶戏中的重要神祇,至今上杭县白砂镇水竹洋村仍保留“田公堂”供奉。民间传说,木偶戏开演前需向田公元帅上香,祈求演出顺利,这一习俗延续至今,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3. 石狮文化的“福魂”融合

福建狮文化与“福”文化深度融合,形成独特的“福狮”符号。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,狮文化随商船传入,逐渐本土化:洛阳桥头的石狮子、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戏球狮、漳州木板年画的“招财狮”,均融入了“福”的寓意。其中,“转头狮”(惠安石雕代表作)造型温顺亲和,象征“家和万事兴”;石狮市的“东方醒狮”城雕,既代表城市的诚信与拼搏精神,也成为“福狮”文化的现代象征。更鲜为人知的是,“福狮”还与抗疫结合,泉州、宁德等地的“福狮”医疗队、志愿队,在疫情期间成为守护百姓的“福气符号”。

4. 阮弥之:闽中文教的“拓荒者”

南朝元嘉年间,阮弥之(?—436)从江左(今南京)赴闽担任昌国(今福州)郡守。当时闽地“俗未知学”,他首创“劝农、兴学、化夷”三大举措:教闽越土著稼穑,引进中原先进农耕技术,开启福建农业精耕细作传统;在乌石山麓兴办学校,邀请江左名士讲学,使闽地从“家无诗书”变为“家有诗书”,开启闽中文教之先河;平定“洞夷海寇”(闽越土著与流寇),绥靖闽疆,使郡邑井然。阮弥之去世后,朝廷赐谥“忠惠”,立“七闽人师”庙祀之,成为闽中文教的标志性人物,其功绩至今仍被福州、漳州、泉州等地阮氏后裔铭记。

5. 大田板灯龙的“千节龙”传奇

大田板灯龙是福建元宵节更具特色的民俗之一,其“千节龙”形态堪称全国罕见。板灯龙由龙头、龙身、龙尾三部分组成,龙身由六七百节至一千节硬实灯板连缀而成,每节灯板长约2米,点着3盏花灯,全长可达数百米。表演时,需千百人协同完成“龙头钻阵”“街头夺珠”“广场盘龙”等动作,龙身虽长却浑然一体,象征“团结与力量”。更特别的是,板灯龙的龙纸与灯板上绘有“国泰民安”“五谷丰登”等祈颂语,以及山水人物、飞禽走兽剪纸,既保留了中原传统龙文化的内核,又融入了福建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2008年,大田板灯龙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6. 平潭“白头联”的抗倭记忆

平潭“贴白头联”的习俗,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抗倭战争。相传嘉靖四十一年除夕,倭寇入侵平潭,百姓贴过春联后逃难,待戚继光击溃倭寇返回时,丧家改贴素联(多为绿色),亲戚朋友则在红联上加贴白联头以示怀念。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“白头联”:红联上端加贴一截约10厘米的白联,寓意“不忘历史,珍惜和平”。平潭“白头联”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,更成为海岛文化的独特符号,承载着“抗倭御敌、保家卫国”的集体记忆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