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关于丽江鹰猎文化

admin

丽江鹰猎文化是纳西族融合多民族智慧与本土生态形成的独特传统,其起源可追溯至宋元时期。公元1253年,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南征大理,途经丽江时将北方草原的鹰猎习俗传入,纳西族先民(古羌人后裔)将其与本民族原有的经验结合,逐渐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《徐霞客游记·丽江纪略》中,曾记录“管鹰犬部落”的史实,印证了当时鹰猎活动的盛行。纳西族东巴教将猛禽“大鹏鸟”(修曲)视为至尊神鸟,这种图腾崇拜也为鹰猎文化增添了神圣色彩。

二、鹰猎文化的核心环节:从捕鹰到放生的完整流程

传统纳西鹰猎遵循“捕鹰驯鹰驯犬鹰猎放生”的严格流程,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态的平衡。

探秘关于丽江鹰猎文化

捕鹰:每年秋季(9月中旬至11月初),北鹰南迁途经丽江玉龙雪山、老君山时,捕鹰人用鸽子作诱饵,设置机关捕获苍鹰(丽江地区主要猎鹰品种)。捕获后,为避免鹰受惊,会用线缝住其眼皮(此为传统 *** ,现多被更温和的方式替代)。

驯鹰:驯鹰是“熬鹰”“开食”“上手”“叫远”“兑膘”的组合。“熬鹰”需将鹰架在手臂上,昼夜陪伴,打破其野性(通常持续1015天);“开食”是用新鲜牛肉引诱鹰进食,建立与人的信任;“上手”训练鹰适应在手臂上停留;“叫远”通过逐渐拉远距离,让鹰听从口令飞回;“兑膘”是调整鹰的饮食,控制其膘水(脂肪含量),确保鹰既有捕猎体力又不会因过胖失去野性。

驯犬:鹰猎需鹰犬配合,猎犬(如德国波音达、英国波音达)负责用嗅觉寻找猎物,惊动后由鹰完成“临门一击”。驯犬需从小开始,培养其对猎物味道的敏感度及对主人指令的服从性。

鹰猎:秋冬季节,鹰猎者(多为纳西男性)架鹰牵犬进入山林。猎犬寻到猎物(如野鸡、野兔)后,鹰从手臂上飞出,俯冲捕获猎物。猎鹰者需及时赶到,取下猎物喂给鹰作为奖励。

放生:每年春节前后,遵循“春放秋捕”的传统,将鹰放归自然。这一习俗旨在让鹰回归山林繁衍后代,维持生态平衡,也是纳西族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理念的体现。

三、鹰猎文化中的独特习俗与禁忌

人·鹰·犬三位一体:鹰猎不仅是捕猎活动,更是人与鹰、犬协同合作的体现。鹰的精准、犬的敏锐与人的指挥结合,形成独特的体系。

换山头规矩:每次鹰猎需更换山头,避免过度捕猎导致生态破坏,这一习俗延续至今,体现了纳西族对自然的尊重。

鹰猎为乐而非谋利:传统鹰猎不以获取猎物为目的,更注重过程中的乐趣(如鹰击长空的 *** 、与鹰犬配合的默契)。捕获的猎物多作为山珍分享,而非出售。

四、传承与保护: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

随着时代变迁,鹰猎文化面临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的挑战(我国《野生动物保护法》规定猛禽为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,严禁非法捕捉、饲养)。为保护这一文化遗产,丽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

成立组织机构:2012年,丽江市鹰猎文化保护传承协会成立(由李实等鹰猎爱好者发起),致力于鹰猎文化的挖掘、整理与传承;2016年,丽江鹰猎文化基金会成立,与英国国际猛禽中心合作,开展猛禽繁育救护、科普教育等活动。

非遗申报:2017年,“纳西族驯鹰习俗”入选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人工繁育与规范:通过人工繁育驯化猛禽,解决传统野捕带来的生态问题,同时制定严格的驯鹰规范,确保鹰猎活动合法、可持续。

五、代表性传承人:李实与他的鹰猎人生

李实是纳西鹰猎文化的重要传承人,其外公桑岳生是纳西鹰猎界的传奇人物(曾徒步考察鹰的习性,绘制《鹰谱》记录280种鹰类)。受家庭影响,李实从小痴迷鹰猎,退休后将全部精力投入文化传承:整理鹰猎经验成文字,参加英国国际鹰猎节(与国外爱好者交流),推动鹰猎文化申遗。他认为,鹰猎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保留传统技艺,更是传递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理念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