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冬至是12月21日(星期日),并非法定节假日,因此不安排放假。若冬至当天恰逢周末(如2025年为周日),则按正常周末休息;若在工作日,则需正常上班。
冬至前后注意事项
养生重点:护阳、防寒、合理进补
1. 护脾、护肠胃、护心脏:冬至前后全国多地降雨雪(南方以湿寒为主),易出现腹胀、大便粘滞等脾湿症状;阴寒至盛易损伤阳气,不慎受凉可能导致肠胃不适(如腹泻、消化不良);天气寒冷还会造成血管收缩、血黏稠度增加,增加心血管疾病恶化风险,需注意保暖、按时服药。
2. “三忌”需规避:忌无病进补(既增加开支又伤害身体,性温滋腻的补品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引起上火或影响消化);忌慕名进补(如鸡汤并非适合所有人群,胆囊炎、慢性肾脏病、体虚易上火者不宜大量饮用);忌虚实不分(中医强调“虚者补之”,需根据体质选择补法,如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各有不同调理方式)。
3. “三补”要科学:食补以温补(适用于畏寒怕冷者,如羊肉、鸡肉、南瓜、红枣)、平补(适用于普通人群,如银耳、红薯、枸杞、鲈鱼)、清补(适用于体质偏实热者,如白萝卜、菠菜、芹菜、梨)为主,肠胃虚弱者不宜多食,可搭配温补食物中和;药补推荐膏方(冬至到立春进补效果更佳,需中医师辨证处方,适合亚健康、老年人、体弱者);神补需保证充足睡眠(早睡晚起,适当睡懒觉)、多晒太阳、调节心态(缓解压力,保持良好情绪)。
防寒保暖:守护阳气,预防疾病
冬至是“数九寒天”的开始,需重点保护头、背、足的温暖(头部受凉易引发感冒,背部受凉易损伤阳气,足部受凉易导致寒邪入侵);室内暖气温度不宜过高(避免毛孔开泄,外出时更易着凉);注意通风(减少季节性流感病毒感染);坚持耐寒锻炼(如冷水洗脸、洗手、洗脚,搓手、 *** 脚耳等),预防冻疮。
运动与生活:适度为宜,蓄养精气
冬至后应减少剧烈运动(避免大量出汗,耗损精气),选择有氧运动(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),每天运动30分钟至1小时(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);早睡晚起(顺应天时,利于阳气潜藏和 *** 积蓄);睡前可泡脚并 *** (促进血液循环,舒筋活血,助力阳气生发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