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日(每年公历9月2224日),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各地(南北极点除外)日出正东方、日落正西方,昼夜时长均等(各约12小时)。这是由于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向南半球移动过程中,经过赤道时,全球昼夜与东西方向的对称性达到平衡。
二、秋分过后需注意的事项
1. 起居调养:早睡早起,适时添衣
秋分后,北半球昼渐短、夜渐长,应顺应“阳气收敛”的自然规律,早睡早起(建议22:00前入睡,6:30左右起床),保证充足睡眠,以养精蓄锐。昼夜温差逐渐加大(可达10℃以上),需注意“秋冻”与保暖的平衡:健康人群可适当延迟添衣,让机体适应凉爽气候,提高抗寒能力;但老年人、儿童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关节病患者,应及时增添衣物,重点保护颈部、肩关节、膝关节、脐部等薄弱部位,避免受凉引发感冒、腹泻或关节疼痛。
2. 饮食调理:滋阴润燥,少辛多酸
秋分时节,燥邪当令,易出现口鼻咽喉干燥、皮肤干裂、大便干结等“秋燥”症状。饮食应以清润、温润为主,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,如梨、百合、银耳、蜂蜜、莲藕、鸭肉、荸荠等;避免食用辛辣、燥热食物(如辣椒、花椒、生姜、油炸食品),以免耗伤津液。可适当食用酸味食物(如山楂、柚子、猕猴桃、酸奶),以收敛肺气,符合秋季“收”的特点。
3. 运动养生:轻松平缓,避免过度
秋季阳气收敛,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、活动量适中的项目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、慢跑、登山等,既能锻炼身体,又不会过度消耗体力。运动时应注意避免大汗淋漓,以免耗气伤阴;运动时间可选择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,此时气温较为适宜,紫外线强度适中。
4. 情志调节:保持乐观,防“悲秋”
秋分后,万物凋零,易引发“悲秋”情绪(中医称为“秋乏”或“秋郁”)。此时应保持心情舒畅,多参与户外活动(如登高远眺、公园散步、赏菊),接触自然美景,转移注意力;也可通过听音乐、读书、书法等方式陶冶情志,避免长期处于紧张、焦虑或抑郁状态。可适当食用百合、莲子、红枣等食物,有助于安神定志。
5. 穴位养生:润肺防燥,增强体质
可通过 *** 或艾灸特定穴位,增强身体适应秋季气候变化的能力:
风池穴(后颈部,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,与耳垂齐平): *** 此穴可疏风解表、清脑宁神,缓解感冒、头痛、颈肩僵硬等症状;
大椎穴(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,低头时颈背交界处更高点):艾灸或 *** 此穴可解表通阳、清脑宁神,增强免疫力,预防感冒;
肺俞穴(背部,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:艾灸此穴可润肺止咳、益气固表,缓解咳嗽、气喘、咽干等症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