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8年起,经党中央批准、国务院批复,每年农历秋分被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,这是我国首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,旨在致敬农民、礼赞丰收,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化。
设立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的意义
秋分时节,我国大部分地区秋收作物进入成熟末期,南方水稻、北方玉米大豆等迎来收割高峰,同时冬小麦等越冬作物也开始播种,是“农忙”的关键节点。选择秋分设立丰收节,既契合农业生产“春种秋收”的自然节律,也呼应了农民“收获当下、期许未来”的情感需求,将传统节气文化与现代节庆活动有机融合,成为展示农业成果、凝聚乡村振兴力量的重要载体。
秋分与丰收的文化关联
秋分自古便与“丰收”紧密相连。古时就有“秋报”“秋尝”等祭祖庆丰仪式,感恩土地馈赠、祈望来年五谷丰登;民间也有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“秋分棉花吐絮,变黄”等农谚,强调秋分是收获与播种的“黄金交汇点”。丰收节的设立,将这些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,让农民在更具成就感的时节分享劳作喜悦,也让“劳动创造幸福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秋分的传统习俗(补充)
除丰收节外,秋分还有丰富的传统习俗:如“祭秋月”(古代“祭月节”,后演变为中秋节)、“吃秋菜”(岭南地区采野苋菜与鱼片煮汤,祈求平安)、“送秋牛”(送印有节气与耕田图的“秋牛图”,说秋耕吉祥话)、“放风筝”(天高气爽时放风筝庆祝丰收)等,这些习俗至今仍在部分地区保留,成为秋分时节的文化符号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