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

admin

茱萸(主要为吴茱萸、食茱萸)是常绿小乔木,枝叶与果实具有浓烈的辛辣芳香。其药用价值早在古代典籍中就有记载,《神农本草经》《本草纲目》均提到茱萸能“温中下气、止痛、逐风邪、杀虫”,可治寒驱毒、消积食、治霍乱等。这种气味与药效,成为古人眼中“避邪”的关键属性。

二、民间信仰:九月九日为“逢凶之日”

古人认为,农历九月九日是“阳九”叠加之日(“九”为阳数之极),象征“凶上加凶”,易遭灾厄。为化解这种不祥,需采取巫术手段“祛邪消灾”,插茱萸便是其中重要方式。正如民间所说,“茱萸是避邪翁”,人们相信其浓烈气味能“辟除恶气、御初寒”,保护家人平安。

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

三、传说故事:桓景避难的传说

东汉时期的传说进一步强化了茱萸的“辟邪”地位。据《续齐谐记》记载,汝南人桓景随仙人费长房学道,费长房警告他九月九日家中将有大灾,需“佩茱萸囊、登高避祸”。桓景照做后,家人果然躲过鸡犬牛羊死亡的灾厄。这个故事流传开来,成为重阳插茱萸的起源传说,使茱萸成为“避邪”的象征。

四、习俗演变:从“避邪翁”到文化符号

插茱萸的习俗始于东汉,晋代成俗,唐代盛行。当时,茱萸不仅是避邪物品,还成为重阳节的标志性符号——佩茱萸、作茱萸囊、插茱萸于发,甚至作为礼物赠送亲友(如孟浩然诗中“茱萸可佩,折取寄情亲”)。随着时代变迁,重阳节的重心从“避邪消灾”转向“祈寿延年”,菊花的地位逐渐超过茱萸(菊花被称为“延寿客”),但茱萸仍是重阳节的重要文化记忆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