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晚上”的概念因场景需求(天文、法律、社会作息)、地域文化(季节、纬度)差异较大,以下是常见的划分方式及说明:
1. 天文领域的自然定义
以太阳与地平线的位置关系为核心,夜晚从日落(太阳完全落入地平线)开始,至次日日出(太阳初升前)结束。具体时间随季节、纬度变化:
中纬度地区(如北京):夏季日落约19:3020:00,冬季约16:3017:00;
高纬度地区(如北极圈内):冬季可能出现极夜(全天无日出),夏季出现极昼(全天无日落)。
2. 法律层面的规范定义
多数国家/地区通过立法明确“夜间”时段,主要用于噪音管制、劳动权益保护等场景:
我国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》规定:22:00至次日6:00为“夜间”,禁止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进行高噪声施工;
德国《噪音防治法》:22:006:00禁止装修施工;
日本《劳动基准法》:23:00后的工作需支付1.25倍时薪(加班费)。
3. 社会作息的常规划分
基于大众日常活动习惯,晚上通常指18:00至次日6:00,可分为两个子阶段:
傍晚至睡前(18:0022:00):上班族下班后的自由支配时段(如晚餐、娱乐、社交),餐饮业将17:0020:30视为“晚市黄金时段”;
深夜(22:006:00):城市运行趋于安静,多数人进入睡眠状态,仅医院、治安、物流等特殊岗位保持运作。
4. 文化认知的地区差异
不同国家/地区的“晚上”起始时间受生活习惯、日照时长影响:
北欧国家(如瑞典、挪威):冬季日照仅6小时左右,15:00左右即开始进入“夜晚模式”(天黑);
地中海沿岸国家(如西班牙、意大利):晚餐时间普遍在21:00后,20:0023:00被视为“晚间社交黄金时段”;
我国唐代:实行“夜禁制度”,城闭鼓响后(约19:00)禁止无故出行,与当代“晚上”概念有本质区别(当代宵禁多为临时措施)。
5. 特殊行业的夜间标准
部分行业因工作性质,对“晚上”有更具体的界定:
医疗行业:夜班值班常按20:008:00计算(如护士、医生轮班);
建筑行业:夜间施工申报多为22:006:00(需提前向环保部门申请);
航空行业:国际航班时刻表将0:005:59标注为“红眼时段”(低成本航空常用,乘客需适应跨时区飞行)。
综上,“晚上”的起止时间无绝对标准,需结合场景、地域、行业综合判断。日常生活中,最常见的划分是18:00至次日6:00(涵盖日落到日出及社会作息习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