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宜养肝护脾,调和饮食
春分时节,肝气随春气升发而旺盛,易出现烦躁、易怒等情绪波动,影响脾胃功能(如食欲不振、腹胀)。饮食需遵循“甘省酸”原则——少食酸味食物(如山楂、柠檬、醋),避免助长肝气;多吃甘味食物(如山药、红枣、小米、南瓜),补益脾胃,化解肝气过旺对脾的压制。可适当食用荠菜、香椿等应季野菜(需焯水去除硝酸盐,过敏体质者少量食用),以及春笋、韭菜等升阳食材,但春笋等“发物”需注意禁忌(如肝纤维化、肝硬化、胃病患者不宜食用)。推荐药膳如“春笋枸杞粥”(鲜笋丁50克、粳米100克、枸杞15克文火熬制),兼具养肝明目、健脾和胃之效。
2. 宜春捂保暖,防风避寒
春分虽气温回升,但早晚温差大(北方部分地区仍有冷空气侵袭),“春捂”仍是关键。需遵循“勿极寒,勿太热”原则,重点护住“三阳之会”的头部、“阳脉之海”的后颈及“元气之根”的腰腹,避免风寒侵袭诱发感冒、呼吸道炎症或关节炎。穿衣可采用“洋葱式”穿法(棉麻材质为主,外搭防风马甲或丝巾),兼顾保暖与透气;午间气温较高时,可适当减少衣物,但需避免一次性脱衣过多。
3. 宜适度运动,疏肝理气
春季肝主疏泄,运动需顺应肝性,以“疏”为主,可选择轻缓的户外活动(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),清晨或傍晚进行(避免中午强光照射),以微微出汗为宜(避免过度劳累耗损阳气)。可通过“敲打肝经”(沿大腿内侧从环跳穴至足临泣穴)、“按压太冲穴”(足背第1、2跖骨间凹陷处,揉按3分钟配合深呼吸)等方式,疏泄肝气,缓解头痛、目赤、胁痛等不适;练习“嘘”字诀呼吸法(深吸气后缓缓吐气发“嘘”音),平肝气、调理肝经。
4. 宜踏青赏花,愉悦情志
春分时节,万物复苏、百花竞放(如樱花、桃花、油菜花),踏青、放风筝等活动可顺应阳气升发,疏解肝气,缓解春季常见的情绪波动(如烦躁、抑郁)。户外活动能增加与大自然的接触,促进气血循环,提升免疫力;放风筝时抬头远眺、舒展肢体,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、改善颈椎僵硬。
5. 宜早睡早起,规律作息
春分后昼长夜短,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,遵循“晚睡早起”原则(23点前入睡,6点左右起床),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。午间可小憩30分钟(“子午觉”),缓解“春困”(春季气温升高,人体皮肤血管扩张,大脑供血相对减少导致的困倦感),但不宜过久(避免影响夜间睡眠)。
6. 宜晨起梳头,通达阳气
《养生论》提到“春三月,每朝梳头一二百下”,头部穴位丰富(如百会穴、太阳穴),晨起梳头可宣散郁滞、疏利气血、通达阳气,促进头部血液循环,缓解头晕、头痛等不适。梳头时需用指腹轻轻 *** 头皮(从额头发际线梳至后脑勺),力度适中,避免损伤头皮。
二、春分养生之“忌”
1. 忌动怒烦躁,情绪过激
春季肝气旺盛,情绪波动易加重肝气郁结或肝火上炎,诱发心脑血管疾病(如高血压)、消化系统疾病(如胃痛、腹泻)。需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大喜大悲,可通过社交(与亲友踏青)、兴趣爱好(绘画、摄影)等方式转移压力,调节情绪。
2. 忌贪凉饮冷,损伤脾胃
春分时节,阳气初升而未壮,贪凉饮冷(如大量食用冷饮、冰饮、生冷蔬菜)会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脾胃虚寒(如腹痛、腹泻、食欲不振)。需避免过度食用寒性食物,即使天气炎热,也应选择常温或温热的食物(如温水、热茶、热汤)。
3. 忌熬夜劳累,耗损阳气
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,耗损阳气(尤其是肝阳),导致免疫力下降(易感冒、感染病毒)、内分泌失调(如月经不调、痤疮)。需保证充足睡眠(23点前入睡),避免过度劳累(如长期加班、剧烈运动),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,顺应春生之气。
4. 忌过早减衣,受凉感冒
春分时节温差大(北方部分地区早晚气温仍低至5℃以下),过早脱去冬衣(如羽绒服、棉衣)会导致身体受凉,诱发感冒、呼吸道炎症(如鼻炎、哮喘)、关节炎(如膝关节疼痛)。需遵循“春捂”原则,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(如早晚加外套,中午减薄衫)。
5. 忌紧闭门窗,空气污浊
春分后气温升高,室内空气易滋生细菌、病毒(如流感病毒、冠状病毒),紧闭门窗会导致空气不流通,增加感染风险。需每日定时开窗通风(如早晨起床后、午间休息时),保持室内空气清新(每次通风1530分钟),减少病菌滋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