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节气传统需要吃什么 吃饺子的来历

admin

冬至作为“亚岁”,传统饮食因地域差异呈现丰富多样性,核心均围绕“驱寒滋补”展开:

北方:以饺子为标志性食物,民间素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说法,部分地区还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,体现了饺子在冬至习俗中的重要地位。

南方:多食汤圆(又称“冬节丸”“甜丸”),寓意“圆满”“团圆”,潮汕地区还有“冬节丸,一食就过年”的民谣,象征家庭团聚与年岁更迭。

冬至节气传统需要吃什么 吃饺子的来历

其他特色食物:江南地区流行赤豆糯米饭,认为其能“周身发热、御寒滋补”;福建厦门一带吃姜母鸭,以姜和鸭肉炖煮,具有养胃健脾、祛寒化痰的功效;杭州人则吃年糕,取“一年更比一年高”的吉祥寓意;云南部分地区有烤糍粑的习俗,全家人围坐火盆边烤边吃,寓意欢乐祥和。

吃饺子的来历

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主要源于对“医圣”张仲景的纪念,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医德与民生情怀:

东汉末年,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值隆冬,看到白河两岸百姓面黄肌瘦、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。他心系百姓,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在冬至当天舍“祛寒娇耳汤”医治冻疮。其做法是将羊肉、辣椒及当归、川芎等驱寒药材熬煮,捞出药渣后切碎,用面粉包成耳朵状的“娇耳”(又称“饺耳”),再下锅煮熟,分给求药者每人两只“娇耳”和一大碗肉汤。人们食用后,浑身暖和、两耳发热,冻僵的耳朵也逐渐痊愈。

此后,为纪念张仲景的善举,百姓们便在冬至这天模仿“娇耳”的样子包制食物,逐渐演变为今日的“饺子”。民间还流传着“冬至吃了饺子不会冻耳朵”的说法,既是对这一习俗的传承,也寄托了对健康平安的期盼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